新宝6注册代理-全自动打捆机网

新宝6注册代理-新宝6代理登录

新宝6注册首页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4月16日 07:57
国际船舶成交船龄偏大 国际散货船价整体飘绿
 
         4月1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船舶价格指数为816.67点,环比下跌0.79%。其中,国际散货船价综合指数、国际油轮船价综合指数和内河散货船价综合指数分别下跌1.30%、2.45%、1.12%,沿海散货船价综合指数微涨0.54%。
 
         
受西澳大利亚皮尔丹铁矿石货盘放量增加影响,海岬型船运价触底反弹,带动BDI指数4连涨收于714点(周二),环比上涨5.93%,但国际干散货船运价收入依旧难以覆盖成本,二手散货船价格全体飘绿。
 
         
本周,5年船龄的国际散货典型船舶估价:35000DWT-1261万美元、环比下跌6.32%;57000DWT-1582万美元、环比下跌2.46%;75000DWT-1938万美元、环比下跌1.00%;170000DWT-2995万美元、环比下跌0.36%。目前,南美粮食贸易缩量,巴拿马型船运力在太平洋市场大量堆积等货,超灵便型船因煤炭、镍矿货盘不足而运价阴跌。国际干散货船1年期期租费率除海岬型船略有上调后,其他船型租金小幅滑落,预计二手散货船价格短期走势稳中有跌。本期,二手散货船市场成交量回升,共计成交16艘(环比增加12艘),总运力78.86万DWT,成交金额13070万美元,平均船龄13.88年。
 
         
因沙特阿拉伯继续推进旨在平衡国际油市的限产措施,且委内瑞拉的经济危机恶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产量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国际原油价格平稳上涨,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于71.10美元/桶(周二),环比上涨2.20%。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僧多粥少,原油轮和成品油轮运价双双下滑,二手国际油轮船价跌多涨少。本周,5年船龄的国际油轮典型船舶估价:47000DWT-349万美元、环比下跌2.00%;74000DWT-2154万美元、环比上涨0.06%;105000DWT-3038万美元、环比下跌5.02%;158000DWT-4420万美元、环比下跌0.10%;300000DWT-6138万美元、环比上涨1.27%。目前,美国原油库存及产量齐飞,国际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调,国际原油轮即期运价小幅阴跌,油轮1年期期租费率维持稳定,预计二手油轮价格短期将平稳波动。本期,二手国际油轮成交量大幅增加,共计成交24艘(环比增加21艘),总运力278.85万DWT,成交金额42820万美元,平均船龄11.71年。
 
         
沿海散货运输市场在砂石和招标煤炭货盘的支撑下,船东挺价心态走强,运价小幅震荡,二手沿海散货船价格大船价涨、小船微跌。本周,5年船龄的国内沿海散货典型船舶估价:1000DWT-142万人民币、环比下跌0.14%;5000DWT-837万人民币、环比上涨1.58%。目前,虽然煤炭运输市场淡季特征延续,但在砂石、水泥和铁矿石等非煤货种的放量增加下,船东看涨情绪浓厚,预计散货船价格短期稳中有涨。本期,沿海散货船成交量显著减少,共计成交4艘(环比增加7艘),总运力7441DWT,成交金额710万元人民币,成交船舶吨位以1000DWT、5000DWT左右为主,船龄为10年左右居多。
 
         
内河散货运输市场需求一般,运价稳中有跌,二手散货船价格大幅震荡。本周,5年船龄的国内内河散货典型船舶估价:500DWT-50万人民币、环比下跌4.46%;1000DWT-97万人民币、环比上涨3.02%;2000DWT-175万人民币、环比下跌0.25%;3000DWT-258万人民币、环比下跌2.84%。目前,内河建材运输需求有所增加,内河散货运价稳中看涨,预计内河散货船价或震荡盘整。本周,内河散货船成交量萎缩,共计成交61艘(环比减少42艘),总运力12.69万DWT,成交金额9526万元人民币。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4月13日 08:07
         在这一领域,中国领跑全球市场!
         
参考消息网4月13日报道 外媒报道,英国船舶市场研究机构克拉克森公司研究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船企接单量位居世界第一。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10日援引克拉克森公司报告指出,中国船企接单量超过韩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达到258万CGT(修正总吨,表示船舶建造工作量——本网注)。韩国以162万CGT订单量排名第二,全球市场份额28%。意大利(14%)和日本(8%)分别排名第三、四位。
         
专家解释称,上述结果是由于中国企业倾向同国内船企合作,以及韩国液化天然气船舶订单量的减少所致。
         
另据韩国新闻网站Pluse news 4月9日报道,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船订单总数为573万CGT或196艘,比去年同期的996万CGT减少了42%。
         
报道指出,在处理订单方面,中国以2992万CGT排名第一,其次是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133万和1418万CGT。
         
报道称,此外,在这三个国家中,只有中国的处理订单比2月份有所增加。
         
报道还指出,2012年,中国首次取代韩国成为世界顶级造船订单持有者。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8日 14:23
         根据IRN和ERA联合组织的2019年第一季度ERA / IRN RentalTracker数据,与近期高点相比,欧洲租赁公司的乐观势头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保持乐观。
         过去几年,欧洲租赁市场一直相对乐观,不过自2017年第一季度的高点以来,该市场已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今年3月底进行的最新RentalTracker调查中发现,这种下降趋势仍在继续,平衡数(在调查中平衡数,是正面回答的百分比减去负面回答的百分比)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44%下降到了现在的32%。
欧洲租赁市场平衡数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44%下降到了现在的32%
 
         与近期高点相比,投资者对当前市场状况的乐观情绪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持乐观态度,平衡数为32%
         尽管如此,考虑到2011年至2016年期间该比例一直难以达到25%以上,那32%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我们对155多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这是几年来的最高水平,是2018年同一季度的两倍多。
         从目前市场状况的整体趋势来看,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市场状况正在改善,但只有12%的受访者认为市场状况正在恶化,相比之下,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的比例分别为44%和50%。
45%的受访者预计市场状况将在2020年第一季度好转
 
         与2019年第一季度和2018年第一季度相比,各国的乐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同比增长的普遍看法上。从欧洲整体来看,52%的公司报告同比增长,但较6个月前的RentalTracker数据63%有所下降。此外,同比增长的总体平衡数达到42%,也低于2018年第三季度创纪录的58%。尽管这一最新的正增长仍然相对较高,但却是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从现在起一年内,租赁公司会考虑什么商业条件?有45%的受访者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市场状况将有所改善。这一比例低于之前的RentalTracker调查的62%,也低于2018年第一季度的67%。
总体而言,欧洲租赁企业对一年后的经营状况仍持乐观态度,只是略低于6个月前的乐观程度。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6日 13:52
         六道轮回,谁曾想十年前品牌商推出的“免费服务”竟成为如今行业后市场的“死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客户、服务人员和代理商都成为“免费服务”这杯苦酒的埋单者?
         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死结”
后市场的“吸收率”概念
 
         后市场贡献比率是代理商的一个健康指标。在欧美市场,工程机械代理商后市场的营收贡献占到整个公司营业额的50%~60%,一些优秀代理商的吸收率(即后市场收入与企业运营成本之比)已经超过100%。换句话说,即使不销售新设备,代理商仍然可以生存,这就让企业具备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很多专家把后市场贡献比率作为衡量代理商在市场下滑时是否还能生存的重要指标。只有当潮水退去,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设备保有量,可惜,代理商后市场贡献比率却长期在10~20%的低位徘徊。要知道,增量市场迟早有一天会终结,如何在存量市场情况下健康发展,才是对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智慧的真正考验。所以,后市场不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还关系到代理商未来的生死存亡。
         
经过前几年的市场下滑,大多数行业人对此都达成了共识。与巨大的设备保有量和千亿级后市场潜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代理商的客户严重流失,配件销量下滑,服务人员水平越来越低,人们期待已久的“后市场时代”并未如期而至,一些代理商的大修车间里仍然空空荡荡,有些代理商甚至认为后市场只是一个“伪命题”。可是社会修理厂生意却始终熙熙攘攘,配件店和维修“背包客”每天忙忙碌碌,显然这是一个真实的需求。在后市场的大潮中,为什么代理商成为了看客?
         
这归因于10年前行业的商业模式。当时,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处在“井喷式”增长的时期,新机销售的可观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让厂家杀红了眼。一些急功近利的厂家认为服务和后市场难以赚钱,干脆把服务作为吸引客户购买新设备的福利免费送出,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购买设备。于是,他们提出了 “终身免费服务,终身免费保养,终身免费保修”的口号。也许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营销创举,却根本没有思考未来市场饱和后代理商该如何发展。而这恰恰给十年后的行业后市场发展系了一个“死结”,在推崇新机销售的同时断送了发展后市场的机会。
         
服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流失率很高
         一些代理商老板曾经跟我抱怨,说现在的服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流失率很高,但他们从未想过这是有原因的:
 
服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流失率很高的原因(流程图)
 
         维修服务的免费,决定了后市场对代理商的利润贡献低,而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几乎所有的代理商里,服务部的地位都远远低于销售部。这种情况下,服务人员怎么会珍惜自己的工作?
         
一个技术人员通常需要2年时间的培养和积累才能独当一面,可在很多代理商服务人员平均3~4年就换工作。由此导致恶性循环,再傻的老板也不愿花钱培训一个1~2年后就可能离开公司的人,因为投资回报率太低。缺少培训和稳定的队伍,你从哪里获得优秀的服务人员?如此一来,服务人员的大量流失,导致服务水平越来越差,客户流失自然也越来越严重。
         
后市场的售后服务问题
         
在后市场领域,客户只在质保期内跟代理商打交道(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设备出了质保期后,大量的维修和零配件业务流落到社会上的配件店、修理厂和“背包客”手中,代理商反而不是保外服务的主力军。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代理商拥有厂家的各种支持,个体“背包客”没有任何厂家的资源。但为什么客户的保外服务不选择代理商?为什么“背包客”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很少有代理商对此进行反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客户愿意用“背包客”来为他们服务,说明客户需要他们,他们解决了客户的痛点。
         
工程机械设备的生命周期大约10年,不仅在销售设备时企业与客户发生联系,在设备使用期间客户一直需要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从设备交付、培训、维修、保养、油品和零配件供应,到二手设备交易、部件和设备再制造等,客户其实对代理商有多种需求。根据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后市场专家的测算,在设备生命周期中后市场产生的收入与新设备的价格大致相等,且利润更高,特别是后市场服务让用户与代理商的联系更密切,有很大的机会将他们转化成忠诚客户。后市场的回报不仅在于利润,还有代理商的未来,客户的粘度以及员工的价值。换句话说,后市场业务的好坏,关系到代理商的生死存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面向未来做出决策,一些决策要等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结果。现在中国很多代理商正在经历这样的后市场之痛,其根源却正是10年前的那个免费的“死结”。
         
工程机械市场的营销策略如何正确实施
代理商核心竞争力降低的因素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发展后市场,制造商和代理商必须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重新重视技术,重视服务,重视技术人员。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市场下滑,一些人并没有总结和吸取教训,他们仍在坚持免费服务,以为只要赚取零配件的利润就足够了,并试图提升零件的利润来补偿服务的成本。实际情况是,虽然他们的服务免费,客户却并不买账,客户不愿为同等质量的零件支付更高的价格,况且免费的服务常常无法解决问题,最后耽误施工损失更大。正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代理商核心竞争力降低的因素
工程机械市场的营销策略能否取得成功,第一个要素是高瞻远瞩,面向未来,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第二个要素则是必须拥有高效的团队和优秀的员工。
         在笔者看来,“终身免费服务”的后市场策略,无视技术人员的价值,必将导致优秀服务人员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就如同一剂自废武功的“毒药”,既不能增加设备销售市场的占有率,又牺牲了后市场的未来,让代理商在存量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免费服务政策不仅没有温暖客户的心,反倒寒了服务人员的心,最终伤了代理商的“芯”(核心竞争力)。只有放弃“免费服务”的政策,解开发展后市场的“死结”,代理商才能真正地健康发展。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4月28日 09:03
         2019年4月23-26日,以“新变化、新挑战、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五届四次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长兴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官方网站、北京天施华工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承办,长兴县人民政府、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面对当下市场的火爆情况,恶性竞争现象开始蔓延并不断升级,此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敏锐察觉,联合代理商工作委员会、挖掘机械分会于3月发出《中国挖掘机行业不当竞争风险提示函》预警,希望行业内部直面问题,严守底线,有序竞争,积极关注市场与客户需求,维护厂家共赢的良好趋势,共同打造一个良性健康的行业秩序。
 
“开放、理性、诚信、品牌”市场发展论坛第二场启动
 
         
4月25日上午,聚焦“开放、理性、诚信、品牌”市场发展论坛第二场启动,本场论坛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做开场主持,华北利星行机械首席执行官罗东进行活动主持,利星行机械首席执行官傅耀生、合肥湘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驰军、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代理商工作委员会2019年度轮值会长杨义华、河南通冠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志军、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驰升、浙江立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卫国等行业资深代理商参与讨论。
把脉市场,厘清战略
         
2019年一季度,挖掘机的市场表现超过预期,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许多人对此存在疑惑,挖掘机为何飞速增长?这样的现象还能持续多久?
         
利星行机械首席执行官傅耀生对代理区域情况进行说明,2018年华东地区挖掘机的需求及更为强劲,这得益于有当地经济发展与商务条件变得更多样化。具体来说,华东地区大挖和迷你挖的需求再度上升,2019年一季度,挖掘机销量再度上涨,相信2019年挖掘机的市场会更加乐观。
         
合肥湘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驰军表认为2019年一季度挖掘机的销量延续了2018年市场的增长趋势。以前不敢想象挖掘机销量能达到20万台,但如今实现了。未来挖掘机销量会不会突破30万台?40万台?我想谁都不敢说绝对不可能。中国挖掘机卖的比美国、东南亚都贵,甚至高出30%,这是早期外资品牌追求高利润造成的结果,相比装载机行业,他认为挖掘机的价格战不是特别激烈。
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代理商工作委员会2019年度轮值会长杨义华认为本轮挖掘机高速增长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国家基建的投资增加,二是市场的充分竞争,让各大品牌都能取得不错的销量。
         
河南通冠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志军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3-5年将持续增长。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建设的加速,未来小挖销量还要增长,而在价格方面,小挖价格会持续下降,最高可达到10%。
         
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驰升表示,今年一季度挖掘机市场的火爆受益于国家加大基建投资,积极的货币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
         
浙江立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卫国表示,2019年一季度挖掘机新机销量上升部分原因是低首付,相比全款购买二手机,新机现金压力显然更小。另外,曹认为挖掘机销量可能存在虚报的可能,真实的数据可能没有那么高。
深耕行业,战略制胜
         
工程机械行业竞争者都在追求差异化,强调关注和满足客户需求,然而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从关注客户到关注对手,从融合变为零和。除了价格和商务条件外,避免战略误判对于竞争的直接参与者来说也十分关键。
         
杨义华认为,市场竞争白热化对市场品牌进一步集中更为有利。战略误判的情况可能存在,一是因为对未来市场不够乐观,目前国内工程机械普及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是因为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商缺乏互信,都认为自己守规矩,别人不守规矩,希望大家互相加深了解和信任。
         
对于战略误判,周驰军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转变为追求高质发展的阶段,而工程机械行业如果不单纯追求销量和销售额,加入类似健康、利润等几门“功课”竞争,行业竞争会更理性,更有意思。
市场风云,客户为本
         
近几年,工程机械行业客户结构及应用场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主机厂和市场对代理商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能否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应对,决定了客户对品牌和渠道的忠诚程度。
         
傅耀生表示,作为代理商,20多年来利星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卡特彼勒设备产品生命周期更长,在于不仅关注新机销售,还重视帮助客户对二手机及后市场进行增值业务。此外,傅耀生表示利星行将全面停止分期付款。
         
曹卫国认为客户应用场景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整体数量减少,个体客户实力增强;二是购买行为也有所变化,以前,外资挖掘机品牌不做分期付款的,如今所有的品牌都在做分期,低价商品的客户是没有忠诚度的,而像挖掘机这样大价值的商品需要忠诚度。
         
关于客户忠诚度,杨驰升认为客户面临着众多选择,且会随着各家销售政策变化而发生改变。小松以前是中国挖掘机市场的统治者,而如今有时候甚至进不到前五,确实让小松代理商很郁闷,小松过分理性,理性的甚至有些过头。目前市场出现乱象,产能过剩是部分原因。其中真正的原因究竟在用户、代理商,还是厂家?希望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针对“忠诚”的话题,段志军认为目前挖掘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产占据市场主流,市场占有率超过60%,而且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的性能差距在逐步减小,在未来,外资品牌需要重新思考构建自身的品牌竞争力,无论本土还是外资,保有客户忠诚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客户设备保值率提升。
找准定位,发展核心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开枝散叶的20多年间,代理商群体也不断发展壮大,但代理商关于自身定位、价值与作用一直未能很好厘清,而这也将成为每一个市场变化节点代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目前市场上大体存在两类典型代理商,一是代表独立市场主体的代理商,在制造商战略指导下独立作出市场决策并承担承担风险,以“服务客户”作为核心价值;另一类作为主机厂在市场端的延伸,是制造商管控下的市场参与者,以“完成厂商任务”为首要任务。两类代理商均以不同的形式创造自身价值。
         
作为第一类代理商的代表,傅耀生表示,利星行机械在企业上是独立的,但也是卡特彼勒市场战略的绝对执行者,一语道清利星行机械与卡特彼勒的关系。
         
曹卫国认为,浙江立洋作为独立企业,既要对自己的企业和员工负责,也要负责主机厂的市场执行,但很多时候缺乏决策权。因此,曹认为代理商应该与厂家保持战略协同性,发展协同性,成为品牌忠实的信徒,这样才能做到互信共赢。“信徒”二字颇具深意。
         
段志军首先肯定了主机厂沃尔沃的经验优势使其顺利度过市场低迷期,但同时也表示更多的决策空间利于二者建立更健康的合作关系。
         
作为第二类代理商代表,周驰军表示,三一所有的代理商公司,都是总部占股达9%。对于代理商的经营与发展,三一会有一定的管控和协同,周对这种协同模式表示肯定。
         
杨驰升直白地表示,代理商肯定要听厂家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代理商,就要安心踏实做好代理商的事情。同时,他也表示为了双方的协同发展,该说的还得说。
         
随后,与会代表们针对目前的热门话题“互联网”“环保”及“租赁”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也参与了讨论,同时对北京市场的排放进行了说明,表示北京的设备需经过公示并达到当地排放标准才能销售。最后,祁俊会长对与会代理商表示感谢,感谢代理商们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也为社会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市场越是火爆,越是考验竞争参与者的智慧。本次会议旨在倡导参与者们保持理性,坚守底线,为行业的发展之路能够如同本次活动主题“开放、理性、诚信”而共同努力。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4月20日 08:22
         前日上午,在湘江望城码头水域,由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长沙船舶厂)为长江海事局打造的三艘趸船之一“12112”趸船顺着滑道顺利下水,船上“中国海事”四个字引人注目。
 
         
一周内2艘船交付使用、1艘船下水,新船订单源源不断,仅今年一季度,湘船重工就新签船舶订单5艘。
 
         
湘船重工是湖南省内最大的重点船舶生产基地,在近年来全国造船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位居内陆的湘船重工通过错位竞争、技术创新完成了逆势上扬,在高速豪华客船、高档公务船等设计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实现总营业收入约2亿元,同比增长约10%,钢结构订单过万吨。
 
         
错位竞争 瞄准客船市场,把客船打造成游艇
 
         
湘船重工是长沙船舶厂整合优势资源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能逆势而上,得益于具有远见的发展策略。
 
         
2015年6月,由湘船重工打造的498客位“舟山群岛幸福号”高速豪华游轮交船,这是湖南首次建造沿海高速豪华游轮,这让湘船重工董事长王勇看到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
 
         
“跟沿海相比,内陆船厂造大船的能力有差距,只有错位竞争才有出路。”王勇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岛游市场广阔。客船需要具备舒适、安全、快速的特点。于是,船厂瞄准客船市场,把客船打造成游艇,在发展中抢得了先机。近年来,湘船重工在高速客船、豪华客船、行政执法船上做足了文章,抢占了沿海客船市场70%的份额。
 
         
技术创新 四大技术吸引沿海客户来长订船
 
         
随着造船行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造船不再以量论英雄,而是以造出各种更加优质智能的船舶取胜。湘船重工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大力进行高性能船舶设计研发,在消波船型、薄钢板防变形、船舶内装、钢铝焊接等方面联合攻关,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点。
 
         
“我们船厂有四大领先技术,分别是消波船型、钢铝焊接、高效螺旋桨、船板防变形。”王勇说,这些技术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沿海客户选择湘船重工。
 
         
同时,为规避造船业周期性风险,依托船厂力量雄厚的铆焊技术,湘船重工大力发展钢结构,实现了造船、钢结构两大板块并驾齐驱,让企业更能抵挡市场的风浪。
 
         
“去年完成了芙蓉长郡人行天桥、长益复线和张家界大庸桥等钢结构工程,钢结构营业收入约5000万元,订单超过万吨。”王勇介绍。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22日 08:28
         上周在长沙听了慧聪工程机械网顾问薛小平先生的演讲,很受启发,他把工程机械行业的整机制造商(含代理商)等“正规军”称为“大象”,把那些后市场的个体经营者(配件店、维修厂、背包客、二手车贩、租赁商)等“游击队”称为“蚂蚁”,后市场的生态圈是“大象”与“蚂蚁”之间的博弈,这对我们分析后市场未来的格局变化有很大启发。
 
         
3. “大象”与“蚂蚁”的博弈,谁主沉浮?
 
         
2017年9月我写过一篇文章《商业社会应该更开放还是更封闭?》,讨论了科技行业的“开放”与“封闭”之争。谷歌公司倡导“开放世界,源自分享”,把安卓系统、计算资源和算法开放,打造全社会共享的生态体系,从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曾经全球受欢迎的微软I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因为这是一款“封闭”软件,根本看不到源代码,即使有问题用户也不能修复,只能祈祷微软在下一款改进版中解决了这些问题。正是这种封闭属性,帮助微软的利润大化,却把IE浏览器推向了死亡。
 
         
“大象”的很多做法与当年IE浏览器十分相似,技术资料保密、技术培训不公开、产品和零件信息不透明、电子故障数据加密、经常故意改变零件编码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蚂蚁”制造更多的障碍。“大象”在生产设备时,安装了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装置,以便获取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客户在购买设备时,也被迫购买了这些装置,可一些“大象”却不向客户开放这些数据,更别说把这些数据分享给“蚂蚁”来服务客户了。这种封闭的商业模式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化,并没有考虑客户的需求,甚至没有想过用户才是这些运行数据的真正所有者。
         
企业做产品的初心是什么?“大象”高管们会毫无例外地告诉你: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可是,当市场下滑客户需要帮助时,“大象”做了什么呢?的确,有些“大象”的零配件价格下调了,可那是因为与“蚂蚁”竞争的被动结果,并非“大象”为了帮助客户主动行为,为此很多客户要感谢“蚂蚁”的相助。如果没有市场上这些“蚂蚁”配件店的竞争,很多用户在上一轮市场下滑中就无法生存,“大象”也很难主动降低零件的价格,因为“零件涨价率”是一些“大象”制造商后市场的一个KPI绩效指标。
 
         
4. “大象”、“蚂蚁”与互联网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数据的挖掘能让企业提升客户服务的效率,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此,一些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大数据和新技术来从事配件和维修服务业务,链接数以万计的“蚂蚁”和用户,将用户的需求与“蚂蚁”的资源匹配起来,提升客户服务效率,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与“大象”的做法相反,很多平台已经在做数据积累和数据打通的工作,打破技术信息的壁垒,他们也在尝试平台联合与数据共享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优势,提升客户服务的及时性,为客户创造价值。
 
         
其实,“大象”也在尝试拥抱互联网,因为配件和服务业务的效率太低,也是“大象”经营中的一个痛点,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可惜的是,行业首轮拥抱互联网的尝试普遍不成功。我认为,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各自为战、缺少联合,互联网平台大的优势就是数据的边际成本很低,平台越大,效益越明显!在我看来,后市场平台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大象”,随着“大象”的加入,后市场互联网平台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技术参数、故障信息、配件信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将会极大地提升后市场的客户服务效率。不幸的是,“大象”对那些互联网平台持抵制的态度,把他们看作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大象”希望做数据隔离和加密的事,这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理念背道而驰。
 
         
“大象”是否有可能与“蚂蚁”及互联网平台合作呢?合作会大大改善工程机械行业后市场的生态圈,而大的受益者就是用户!虽然很多人认为“大象”永远都不可能迈出这一步,不会开放自己的技术信息,以保护自己的代理商体系,维持高额的配件利润,代理商也不愿意让制造商开放这些资源,我却对此持乐观的态度,有些代理商只想着卖整机、赚快钱,并不愿意在服务客户的后市场投入,制造商为什么要保护这些落后代理商的利益呢?用户期望“大象”开放更多的技术信息,给他们带来性价比更高的配件和服务,国家政策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也会倒逼“大象”开放必要的技术信息,如果“大象”站到用户的对立面,市场就可能站到“大象”的对立面。
 
         
其实,用户是分层次的,有些用户是“大象”的忠实拥趸,他们更看重服务的专业性和及时性;另外一些用户则对价格十分敏感,无论“大象”如何宣传原厂件的好处,他们都只会去“蚂蚁”那里购买。还有一些用户会选择性地购买零件,关键零件使用原厂件,其它零件使用副厂件,因为副厂件的质量越来越可靠,为什么要多花钱呢?况且一些代理商的零件现货率很低,客观上也把用户推向了“蚂蚁”。如果“大象”与“蚂蚁”牵手,“蚂蚁”就可能成为“大象”后市场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在“大象”没有覆盖的区域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更好的服务及时性和客户满意度,有些国产品牌已经在尝试利用“蚂蚁”网络来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
 
         
“大象”与“蚂蚁”的博弈,谁会胜出?历史从来都是由赢家来撰写,谁留在市场里,谁才可能成为赢家,亘古至今,从未改变。“大象”说:“没有我哪来的后市场?所以我永远不会出局。”而“蚂蚁”说:“用户需要我,没有我他们很难生存,我当然会留在市场里。”一直以来“蚂蚁”都是依靠“大象”来生存的,就像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寄生关系一样,“蚂蚁”和“大象”也是相互依存,没有“大象”哪来“蚂蚁”?在成长过程中,“蚂蚁”也变得更加强大,越来越多的“蚂蚁”配件店开始做高端,更多地强调口碑和回头客。也许未来有一天,“大象”会跟“蚂蚁”结盟,会联合某个后市场平台,以便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为什么不呢?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只知道:市场的老大不是“大象”,而是用户,只要用户需要,“大象”迟早会做出改变。
 
         
还记得当年弱小的共产党靠什么打败强大的国民党吧?就因为老百姓站在共产党一边。以史为镜,可知兴衰,用户才是真正的上帝,谁满足了用户的需要,就能留在市场里,有了用户的支持,小怪兽也能打败奥特曼。实力雄厚的“大象”,需要从过去几年后市场的博弈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缺少危机意识,再强壮的“大象”也可能败给“蚂蚁”,如果只算计自己的利益,终将会被用户所抛弃。得蚂蚁者得后市场,因为他们手里有80%的用户,从博弈走向联合,也许是“大象”更聪明的选择。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20日 13:40

         上周在长沙听了慧聪工程机械网顾问薛小平先生的演讲,很受启发,他把工程机械行业的整机制造商(含代理商)等“正规军”称为“大象”,把那些后市场的个体经营者(配件店、维修厂、背包客、二手车贩、租赁商)等“游击队”称为“蚂蚁”,后市场的生态圈是“大象”与“蚂蚁”之间的博弈,这对我们分析后市场未来的格局变化有很大启发。

         后市场是个新名词,是随着整机市场规模的发展而产生的。有趣的是,“大象”和“蚂蚁”对后市场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大象”认为:设备销售到用户手里就是后市场的开始,而“蚂蚁”却把后市场定义为从设备质保期结束后开始,因为从这时候起,自由的后市场竞争才真正拉开序幕。人们以为,设备是“大象”卖的,客户当然属于“大象”,在后市场竞争中“大象”将占据优势。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在后市场博弈中,表面上占尽优势的“大象”却被“蚂蚁”打得落花流水,超过80%的后市场份额都被“蚂蚁”抢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未来后市场会是什么样的走势?让我们对后市场的生态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 “大象”与“蚂蚁”和平共处时期
 
         
开始进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唱主角的是外资品牌,外资品牌的整机和零配件都高于国外市场的定价,毕竟他们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配件再贵用户也别无选择,只能找外资品牌的代理商购买,因为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
 
         
那时挖掘机等领域国产品牌的比例很低,他们虽然在装载机等产品占有优势,但仅重视整机销售市场,忽视服务和配件的业务。10多年前,我发现一家国产品牌所有的零配件均打着供应商的标牌,就建议他们要做自己品牌的包装,避免配件业务流失到社会上。那位领导听了我的建议之后却不屑地说:“服务是个赔钱的买卖,如果我们的设备像桑塔纳汽车一样,满大街上到处可以买到零件和进行维修,我就不用养服务工程师啦!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可以形成我们零件便宜、维修方便的竞争优势。”显然,那时很多国产品牌根本没有后市场的概念。
 
         
从前,所有的技术资源都垄断在“大象”手里,零配件、专用维修工具、技术资料、技术培训、产品信息等,“大象”严格控制这些资源,这更增加了用户对外资产品技术的神秘感。虽然社会上存在一些“蚂蚁”配件店和修理厂,他们往往苦于拿不到外资品牌的资源,很多只是做一些国产品牌的业务。外资的后市场控制严格、非我莫属,这个时期的“大象”有的话语权,从制造商、代理商再到终端用户,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独立的后市场循环体系,这个封闭的体系保证了“大象”的丰厚利润。
 
         
后市场初期的“蚂蚁”十分弱小,还没有威胁到外资“大象”的利益,甚至对国产“大象”的后市场形成一种补充,一些国产品牌喊出免费服务的口号,“蚂蚁”的存在让服务变得更加容易,“大象”和“蚂蚁”还能和平共处。
 
         
2. “围剿蚂蚁运动”却让“蚂蚁”大军发展壮大
 
         
近10年来,“大象”已经意识到自己销售的零配件与设备的保有量不成比例,很多客户在设备质保期结束以后就不再购买原厂零件,配件销量的下滑和保外客户的流失已经成为“大象”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是火爆的整机销售市场暂时掩盖了后市场的危机。尽管如此,很多“大象”也发起了“围剿蚂蚁运动”,打假、起诉冒牌零件商和品牌侵权行为,教育用户使用原厂零配件和油品,可这些运动都收效甚微。
 
         
“大象”和“蚂蚁”哪个竞争优势更大?从实力上看,孰强孰弱,高下立分,产品由“大象”开发,所有的技术资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蚂蚁”与“大象”的博弈看似很难有取胜的机会,可结果却完全相反,因为“蚂蚁”手中有一张重要的手段——用户,他们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也是用户抛弃“大象”的主要原因。
 
         
以“蚂蚁”配件店的成功为例,很多配件店都是夫妻店,规模不大,只做几个品类,例如:发动机件、底盘件或者液压件,这保证了他们的业务更专业和专注,库存周转率更高,更容易赢利。如果用户需要其它零件,他们会从相邻的店里调货,通过联合其他“蚂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相比之下,“大象”的代理商却要库存市场中存量设备的零配件,还必须满足制造商提出的高现货满足率要求,库存的负担很重,效率和赢利能力较低。“蚂蚁”二手车贩也是如此,“大象”的二手车业务一直很难盈利,可“蚂蚁”却从不做赔本的买卖,看似了解设备的“大象”却拼不过的单打独斗的“蚂蚁”。
 
         
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虽然从规模上远远不如美联航等三大航空公司,却是美国经营杰出、客户服务优秀的航空公司,至今已连续45年赢利,其中还包括发生911事件的2001年,那一年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只有西南航空仍然保持赢利。他们的经验是一种飞机机型,点对点飞行,选择偏远机场,转场快速周转,低价/务实,优质服务,这些经验都与“蚂蚁”配件店、、二手车贩和维修厂的模式非常吻合。
 
         
2011年开始的市场下滑,让“大象”把目光投向了后市场,当新机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之后,“大象”也纷纷提出向后市场转型,这时他们才吃惊地发现:设备出保后的客户流失率很高,质保期结束后很多用户都不再使用原厂件,“大象”80%的客户都流失到“蚂蚁”那里,这让他们一筹莫展,后市场成了一个看得见、吃不着的大蛋糕。虽然“大象”采取了各种手段宣传原厂件的好处,资金投入也不少,配件销量却没有增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大象”中间曾经有过一场讨论:后市场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可就在“大象”讨论后市场在哪里的时候,“蚂蚁”已经把后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仅广州珠村配件市场一年就出口配件几百亿,还有几百亿的国内配件销售。“围剿蚂蚁运动”不仅没有消灭“蚂蚁”,他们的队伍还在不断成长壮大,副厂零配件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配件店都开始做品牌产品,客观上进一步蚕食了“大象”的市场份额。
 
         
几年前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时,偶遇一家外资“大象”品牌的服务总监,他拿到我的名片后吃惊地说:“叶先生,我知道你们公司,你们卖副厂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听到这话,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一个问题:“崔先生,如果用户使用原厂件进行维修和保养,按照现在的开工率,你的用户还能赚钱吗?如果他不能赚钱,你的品牌还能生存吗?”我的问题让他哑口无言。客户为什么不买质量更好的原厂件而投入“蚂蚁”的怀抱?市场不好,客户遇到生存危机,不得不选择更便宜的零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可“大象”并不在意客户的需求,他们嘴上喊着客户是上帝,眼睛却只盯着上帝的口袋,没有人倾听上帝的声音。正是“大象”高昂的零件价格和糟糕的现货率及服务,把用户推向了“蚂蚁”。
 
         
市场下滑让很多“大象”培养的员工加入了“蚂蚁”的行列,很多从前“大象”垄断的资源也跟着进入了市场,技术资料不再稀缺,维修专家也随处可见,非原厂零件的质量也越来越可靠,技术资料、产品信息和专用工具已经不再是“大象”的专属资源,长沙后市场千人峰会上很多专业报告的水准,也绝不逊色于很多“大象”的研讨会。5年的市场下滑导致“大象”瘦身三分之二,这些人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蚂蚁”大军。所以,“蚂蚁”大军的崛起,“大象”应负主要责任。
 
         
那么,“大象”为什么会被终端用户所抛弃呢?笔者认为,“大象”并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上的设备越来越多,赚钱变得更加困难,客户需要的是成本更低的后市场解决方案,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正是“蚂蚁”的存在才帮助很多用户生存下来,而“大象”为此做了什么呢?他们只想着剿灭“蚂蚁”大军,以便维持垄断保住自己从前的高额零件利润,这与客户的需求背道而驰,难怪客户会抛弃他们(待续)。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17日 07:54
工程机械行业企稳势头延续
         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企稳向上的势头仍在延续。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行业热度不断升温,市场上工程机械产品一扫往日的低迷颓势,在2018年4、5月间,一些重点产品甚至达到一机难求的局面,十年前行业顶峰景象再次显现。
2019年Q1我国工程机械市场销量统计分析
         
1、在装载机方面,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3月纳入统计的22家装载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装载机17936台,同比增长12.9%。其中:3吨及以上装载机销售16857台,同比增长21.2%。总销售量中国内市场销量14836台,同比增长9.18%;出口销量3100台,同比增长35%。
         
累计方面,2019年1-3月我国装载机累计总销量31358台,同比增长2.51%。累计内销25278台,同比增长2.26%;累计出口6080台,同比增长3.58%。
2018-2019年3月我国装载机市场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在挖掘机方面,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3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44278台,同比增长15.7%。国内市场销量41901台,同比增长14.3%。出口2377台,同比增长47.9%。
         
2019年1-3月我国挖掘机累计总销量为74779台,同比增长24.5%;累计内销69329台,同比增长24%;累计出口5450台,同比增长31.9%。
         
产品市场结构方面,中型挖掘机和小型挖掘机增速领先。2019年3月,大型挖掘机销售5200台,同比增长9.2%;中型挖掘机销售11257台,同比增长24.0%;小型挖掘机销售25427台,同比增长27.5%。
2019年3月中国挖掘机市场概况分析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在推土机方面,3月份国内主要推土机制造企业合计销售推土机1010台,环比暴增142%。
         而来自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也印证了行业向好的运行态势,其中多家重量级企业均实现较高增长速度。徐工机械一季度营业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长33.72%。柳工一季度实现营收48.65亿元,同比上升8.78%;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5.01亿元,同比增长534.26%。三一重工实现营收212.95亿元,同比增长75.14%。中联重科实现营收90.17亿元,同比上升41.76%。总体而言,一季度工程机械市场景气度较好,龙头公司业绩稳步提升。
多因素推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向上
         
“经过多年的行业调整,从产品到经销商,均经历了较大的变动。现在,一些旧的设备不断淘汰,而有一些新的经销商重新进入行业,再加上前几年去产能、去库存比较彻底,这些因素都是带动产品销量暴增的直接原因。”某行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道。
         
当前,受益于国家持续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果,工程机械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此外,在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带动下,随着环保政策高压态势持续,进一步增加了市场新机销售需求。
         
有市场分析认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50%,自2018年7月份以来,再次回到2%以上,呈现底部反弹之势。2019年3月份,随着基建政策的逐步落地,基建投资将持续回暖,有力带动工程机械的增长。
         
目前,地产企业建设意愿强烈。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比2018年全年提高2.1个百分点。受2018年新开工同比大增的影响,2019年3月份,房地产施工面积同比增速有望继续回暖,对工程机械销量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上述综合因素影响,预计2019年全行业将保持持续增长,增长率将在10%左右,将高于GDP增长。
海外市场正成为龙头企业的竞争要略
         
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持续发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的走强。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徐工品牌出口超过1亿美元。
         
来自柳工的数据显示,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旺盛。2018年,柳工继续推进国际化步伐,坚持“一带一路”发展方针,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实现基本全覆盖,并在65个核心国家覆盖率达到85%。据了解,该企业持续采用聚焦海外核心国家和关键客户的营销策略,带来新的销量增长点。2018年该公司海外总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其中,挖掘机海外销量同比增长3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1%。
         
对此,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柳工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一直在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于柳工来说非常重要,它对于所有“一带一路”国家都很重要。所以,对于柳工而言,在未来将会覆盖更多区域。
         
海外的征途中从不缺少同行者。尽管三一开拓海外市场比较早,但似乎困难与成绩同样多。目前,三一重工也正在不断调整战略重心,试图通过加强海外市场经营力度,以国际化手段提速出口高增长,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具体细节包括,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公司海外市场的反应能力与服务能力、代理商体系、服务配件体系、融资风控体系建设等。
         
作为海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三一挖掘机产品2018年出口6392台,同比增长67.33%;而在今年1——3月份出口1934台,同比增长49.34%,继续保持高增长。有分析指出,该公司寄望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打开长期的成长空间,而出口收入的不断增长,则有望平滑国内周期波动影响。
全球市场需求整体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目前,工程机械行业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台数增长率跑赢行业整体增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对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及海外市场竞争力有积极意义。不过就在中国企业海外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全球工程机械巨头也亮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不久前,利勃海尔集团公布了2018财政年度经营数据,集团2018年营业额为105.51亿欧元(118.5亿美元),同比增加7.5%或7.39亿欧元(8.3亿美元)。其中,建筑和采矿设备板块销售额增长10.8%,达到68.33亿欧元(77.3亿美元)。移动式起重机、土方工程和采矿业设备的增长带动了该板块的突出表现。
         相关统计显示,卡特彼勒2019年第一季度的总销售收入为134.66亿美元,与2018年第一季度的128.59亿美元相比增加了6.07亿美元,增长率为5%。每股盈利3.25美元,创下第一季度纪录,与2018年第一季度每股盈利2.74美元相比增长了19%。此次增长主要是由于设备和服务需求增加带来的销量增加。此外,工程机械的销量也有所增长,而能源与运输业持平。
         
沃尔沃方面,今年一季度市场表现强劲,销售额同比增长15%。第一季度,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销售额增加至241亿瑞典克朗(2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增至36.46亿瑞典克朗(3.81亿美元),同比增加26%,设备交付量也增加到23100台以上,比2018年的22100台增加了5%。
         
据了解,此次外资品牌稳定增长的原因在于多数地区稳定的市场条件。此外,销售额上涨,设备价格提高和更广泛产品适用性也对营收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勃海尔表示,促使2018年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欧洲市场需求增加,尤其是德国经济再次增长以及法国和英国市场的积极表现。其他值得注意的积极贡献者是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展望未来,预计2019年的销售收入将进一步增长,而且不会出现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迹象。
工程机械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复苏
         
2011年下半年,原本火爆的市场行情突然掉头向下一片惨淡。此种状况一直维持五年之久,期间整个行业冷若“冰川”,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充满每个竞争角落。而如今,也有迹象表明,这种势头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为此,有业内人士提醒,不正当竞争的苗头可能会促使销量增速放缓,为此工程机械企业应切实提高警惕。此外,也有行业人士曾表示,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海外市场的发展。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9年5月14日 08:10

         2013年,在机械工业市场诸多子行业市场下行,致力于去库存、控风险,力求稳步发展渡过市场困难期的时候,中国农机市场却表现突出,收获机械、拖拉机等主要农机产品产销两旺。大好的市场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身处行业下行压力之下、寻求出路的工程机械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到了农机市场上。然而,自主品牌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全国农机企业近万家中,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一家企业的总产值。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后来工程机械企业能否瞄准高端重点产品领域,通过迅速整合资源加快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突破仍有待观察。

         
2013年前三季度,农机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55亿元,同比增长17.6%,高出全国机械工业销售产值(12.2%)5.4个百分点,不仅跑赢了机械工业这个大盘,而且增幅位居13个机械子行业之首。在机械工业市场诸多子行业市场下行,致力于去库存、控风险,力求稳步发展渡过市场困难期的时候,中国农机市场却表现突出,收获机械、拖拉机等主要农机产品产销两旺。专家预期,中国2013年农机行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预期为3600亿元左右,如果行业保持13-15%的年均增长速度,2015年农机主营业务销售收入预期可达4000亿元。
         
大好的市场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身处行业下行压力之下、寻求出路的工程机械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到了农机市场上。其实,早在15年前,福田雷沃进入农机行业并通过小麦收获机先声夺人,快速在农机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了持续发展;3年前,奇瑞重工以闪电般的速度拓展了农机市场,并以几近全面开花的产品系列上演了一嘲特种兵狙击战”。目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吉利集团、北汽集团等工程机械、汽车大鳄正在筹划进入农机行业。中联重科的步伐稍快,已经组建了农机事业部;三一重工虽然不声不响,但也在农机行业完成了多项布局;而徐工集团则已经做出了样机。
 
农机市场前景广阔 新黄金十年不可错过
         
近十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宏观调控及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整体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2012年,行业转入中低速增长期,2013年仍未有明显改观,行业整体复苏相对较弱。以挖掘机为例,据了解,中国挖掘机生产企业的规划年产能约60多万台,但2013年前8个月我国挖掘机销量共计8.35万台,较2012年同期低10%,预计2013年全年销量同比下滑5%,挖掘机市场的年销量预测到2015年也就15万台左右。工程机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市场资金极度紧张,致使不少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农机市场的火热则成为工程机械企业走出低迷、多点发展以规避市场风险的良好选择。
         
现阶段,农机行业正处于新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期,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使中国农业市场成为全球农机企业竞争的最后乐土。根据农业机械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从2003年的仅700亿元,10年间增长5.5倍,至2013年达到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7%,预计2018年将突破5000亿元。中国已经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仍处在起步阶段,仅用机器代替人畜的田间劳动。据了解,目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100%,而在2013年年初农业部提出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9%的目标,相较而言,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不过,有差距才有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率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从2003年的32.5%增长至2013年的60%,以平均每年3个百分点的绝对增长速度在增长。  中联重科认为,随着国内下半年“微刺激”政策的实施,国家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建设以及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等将给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海外市场的缓慢复苏将拉动国内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增长。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地平原辽阔,耕地集中,因此非常方便进行农业机械化操作,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今年是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第10年,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机行业的扶持力度,各省(区、市、兵团、农垦)农机化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农机补贴审核、发放的相关制度,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户,再加上机械制造类企业集体涌入农机制造领域。可以想象的是,未来中国农机制造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模式,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农机行业面临洗牌重组
         
中国农机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吸引了国内装备制造业一些大鳄的目光,而且也吸引了约翰迪尔、爱科、久保田、洋马等外资巨头的目光,他们通过建厂、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在中国安营扎寨,大举进入中国农机市场。
         
爱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柯嘉瑞(Gary Collar)简表示:“中国农机市场很大,又是世界农业中心。爱科近几年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立本土化的管理团队,发展营销网络,实现销售量的增长,旨在给中国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
         
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工程机械、汽车以及社会资本的加入,农机市场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传播、公关等多方位竞争。而“品牌竞争将成为农机市场竞争的焦点。”
         
令人担心的是,本土品牌将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农机企业近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大概有1800多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一家企业的总产值。水稻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重点产品几乎被日系的久保田、洋马和美系的约翰迪尔、爱科等国际巨头垄断了市场,留给国内企业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小。
         
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后来者能否瞄准高端重点产品领域,通过迅速整合资源加快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突破仍有待观察。
 
外资品牌垄断 政府将扶持自主品牌
         
截至2013年底,包括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在内的世界农业机械五大企业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多位专家日前均表示,国内农机市场,尤其是大型农机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所垄断。2014年,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机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
         
随着2013年德国克拉斯公司通过并购山东金亿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在内的世界农业机械五大企业,目前已经全部在华“扎根”。目前国产大马力农业机械基本没有,高端市场几乎全部被外资企业拿下。这些世界农机巨头采取了先与中国企业合资,再通过彻底收购的方式变为独资,慢慢将本土资本挤出市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我国高端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
         
随着农机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注意到农机工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行业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和协调发展。农机工业快速增长多依赖产能扩张,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产品同质化明显,低端产品低价无序竞争、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够。 缺乏鼓励持续创新的机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缺乏。
         
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政府将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普及的工作力度,尤其将加强对自主品牌的扶持,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将出台。
         
如何打好”品牌”这张牌中国是一个农机制造大国,但却是品牌弱国。2006年,中国名牌评选工作首次将大中拖列入评选目录,东方红、福田欧豹、黄海金马、时风、东风和常发等8个拖拉机品牌喜获中国名牌称号。这说明我国有关部门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发展也确实需要中国农机工业确立与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作为质量、性能、服务和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已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
         
目前,中国农机企业在品牌竞争中还处于初始和被动状态。由于国外着名农机生产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必然面临着国内、国际双重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是世界上农机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有8000-10000家,但从经济角度看,国内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年总产值却赶不上一个跨国公司。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列车的呼嘨疾驰,中国农机行业打造自己民族强势自主品牌也是势在必行。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