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6注册代理-全自动打捆机网

新宝6注册代理-新宝6代理登录

新宝6注册首页   新宝6注册 
浏览次数:
日期:2023年2月16日 14:07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45.0亿吨,同比增加3.7亿吨,增长9.0%;12月份产量完成4.0亿吨,同比增长2.4%,原煤产量创历史新高。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分析,2022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主要呈以下特点:
 
         
亿吨级产煤省份产量比重继续增加。2022年,全国共有产煤省份23个,比上年减少1个(重庆市)。过亿吨省份6个,数量与上年相同。其中,原煤产量超10亿吨省份2个,分别为山西省(13.07亿吨)和内蒙古自治区(11.74亿吨);5亿吨-10亿吨省份1个,为陕西省(7.46亿吨);其余分别为新疆自治区(4.12亿吨)、贵州省(1.28亿吨)和安徽省(1.11亿吨)。亿吨以上省份产煤合计为38.8亿吨,同比增长9.4%,占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的86.3%,比重比202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甘肃产量首超5000万吨,宁夏产量超过山东。2022年,年产量在5000万吨至亿吨省份6个,合计产量为4.68亿吨,同比增长7.1%,占全国产量的10.4%,比重比2021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别是河南省(9772.8 万吨)、宁夏自治区(9355.4万吨)、山东省(8753.1万吨)、黑龙江省(6951.8万吨)、云南省(6659.4万吨)、甘肃省(5351.8万吨)。其中宁夏自治区产量超过山东省产量,排名上升至第8位;甘肃省产量大幅增长23.2%,首次超过5000万吨。
 
         
15个千万吨以上省份产量占比达到99%。2022年,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省份共15个,合计产量为44.49亿吨,同比增长9.1%,占全国产量的99.0%,比重比2021年增加0.1个百分点。千万吨以上的省份比去年减少1个,为青海省(936.5万吨)。
 
         
2022年,年产量小于千万吨省份共8个,产量合计4650.5万吨,同比减少65.3万吨,下降1.4%;产量占全国比重为1.0%,比2021年下降0.1个百分点;分别为江苏省(964.1万吨)、吉林省(948.0万吨)、青海省(936.5万吨)、湖南省(799.6万吨)、福建省(443.2万吨)、广西自治区(291.7万吨)、江西省(194.6万吨)和湖北省(72.8万吨)。
 
         
7省份产量增长超10%,6省份下降。23个产煤省份中,增产省份达到17个,比上年增加6个;减产省份为6个(去年为12个)。其中,7个省份产量增幅超10%,分别为湖北省(66.4%)、新疆自治区(28.6%)、甘肃省(23.2%)、四川省(15.9%)、黑龙江省(15.8%)、湖南省(11.4%)和内蒙古自治区(10.1%);6个产量下降省份分别为福建省(-17.0%)、青海省(-15.6%)、江西省(-8.3%)、山东省(-6.0%)、贵州省(-4.0%)和安徽省(-0.9%)。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3年1月31日 08:35
         
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
 
         2022年9月6日,工信部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布会上对装备行业十年进行了总结,2012年至2021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近45.30%。数字高速增长背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更为喜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业母机取得突破。工业母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统筹产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专项接续,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十多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以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引领,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目前,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布
 
         
2022年9月19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4328家,数量接近前三批认定通过的企业数之和。至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已达8997家。2022年以来,近五成新上市公司属于“专精特新”企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至目前,工信部委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已经公示了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
 
         
点评:这两项企业的评定对产业技术有着极大的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在攻克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等方面举足轻重。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中国海量制造业主体中的翘楚,它们犹如深藏不露的扫地僧,虽“名不见经传”但凭借“独门绝技”行走江湖;它们体量或许没那么大,却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在细分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甚至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资本市场支持母机行业
 
         
2022年10月12日,国泰中证机床ETF、华夏中证机床ETF同步宣告成立,分别获得了1.05万户、1.03万户有效认购,募资规模分别达到12.18亿元、5.18亿元。
 
         
上述两只基金所跟踪的指数为中证机床指数。该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50只成分股,业务涉及机床整机及数控系统、主轴、切削工具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服务等领域的上市公司。两只ETF将对机床产业链带来积极资金支持,有望加速高端机床发展进程。
 
         
点评:目前我国高端机床的国产化率还不足10%,工业母机产业中我们以进口高端、出口低端为主,高端机床严重依赖进口。
 
         
工业母机ETF为市场提供高效的投资工具,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也将为拥有核心技术、科创能力突出的机床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便利,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将加快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的前瞻部署和关键技术突破,占领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端数控机床市场未来将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新能源装备发展迅猛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日前表示,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2亿千瓦以上,累计装机超过7亿千瓦,带动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2亿千瓦,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章建华指出,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是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新增装机的主体。据统计,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二是风电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新增发电量的主体。2022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三是风电光伏发电保供作用越来越明显。
 
         
点评:目前我国已具备较完备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新能源装备开发建设成本不断下降,风电、光伏发电已全面进入平价无补贴、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提速,新能源投资明显加快。“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一致行动。
 
         
制造业相关行业步入国四时代
 
         
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从2022年12月1日起,不符合国四标准要求的560kW以下(含560kW)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及柴油机,将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为此,工程机械行业、农机行业等相继全面进入“国四”阶段。企业在产品方面提前进行了布局。三一重工举行“国四”挖掘机上市发布会,囊括了挖掘机、装载机全系列近40款产品,首批订购“国四”新机的客户可以享受优惠;柳工则将“国四”新品作为2022年“双11”营销重点。
 
         
点评:如果说国三升级是柴油机技术维度的迭代升级,那么国四升级,更多的则是环保监管上的升级,其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格。可以看到国家对推动排放升级的决心和行动,也印证了国四排放升级已是行业大势、国家大事。
 
         
非道路国四导致装备制造业库存压力、技术升级、价格上涨、监管更严,将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国四升级也必然打开市场新的增长极,谁能抓住此次排放升级的战机,乐观并积极接受,或许才能走得更远。
 
         
多个装备制造企业全球领先
 
         
多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船企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分别占世界份额的53.1%、45.5%,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2022年,中国船企有望蝉联全球接单冠军。
 
         
2022年11月21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峰会在上海举办。会上发布了“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等多份制造企业榜单,以及“2022中国吊装百强榜”等10余份终端用户榜单。“2022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有12家中国制造商入榜,总销售额达578.81亿美元,占总榜份额26.15%,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点评:这十年,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中国外贸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强,在经济引擎中发挥的作用更大,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更雄厚。中国装备品牌企业在海外已经获得了更多的稳定市场和口碑。
 
         
装备制造分行业直面压力
 
         
截至目前,多个行业协会公布了该行业2022年度的最新指标。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最新消息,据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2月,上述企业共销售挖掘机261346台,同比下降23.8%。其中,出口109457台,同比增长59.8%。据协会对22家装载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2月,共销售各类装载机123355台,同比下降12.2%。其中,出口销量42461台,同比增长24.9%。
 
         
根据内燃机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我国内燃机行业销量环比增长、同比下降,2022全年累计降幅较大。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总额3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进口总额114.1亿美元,同比降低9.8%;出口总额19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022年1-11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反映,因国内疫情反弹的影响,行业营业收入整体持续下行。得益于近年来行业企业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行业整体利润总额增速逆势回升。
 
         
点评:从宏观层面看,2022年受国际形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二季度后期以来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以稳为主。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二季度回升4.1个百分点,经济回稳明显。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完成公示,全国共有99家工厂和389个场景方案成功入选。
 
         
点评: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和优秀场景试点示范项目,是工信部、国家发展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开展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同时,这也是2022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领先、行业产业发展引领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来源:中国工业报)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2年12月19日 13:29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今冬明春科学应对拉尼娜全力抗灾减损稳产保供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要求各地强化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提早准备应对,切实减轻灾害影响,努力赢得粮食丰收主动权,保障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
 
         
《预案》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将延续至冬季,受其影响今冬明春我国气候不确定性增大,雨雪冰冻、旱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各地必须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加强监测预警,科学主动应对,落实防范措施,以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预案》分区域提出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开展冬前镇压,墒情不足的要科学浇灌越冬水,搞好控旺促弱,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防寒抗冻能力;早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前及时灌水改善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冻害;对遭受冻害的麦田,分类施肥补救,促进恢复生长。二是防范北方冬麦区春旱。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加强墒情监测,一旦旱情发生,集中有限水源浇水保苗;大力推广耙耱划锄镇压等措施,灌溉后采取浅中耕划锄,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三是防范露地和设施蔬菜冻害。设施蔬菜产区及早检修加固棚室,及时清除积雪,加保温棉被、草苫等材料,覆盖防寒,加强生产环境调控;露地蔬菜产区加强中耕培土,寒潮过后加强遮阳覆盖、延缓冻融;抓住晴好天气叶面追肥,提高抗性,浇水做到“三浇三不浇”;加强重点病虫害防控。科学调控肥水。四是防范东北中东部春涝。加快排水降渍,利用春季温度回升、风力较大的有利条件,翻耕晾晒散墒;及早腾茬整地,加快清除田间秸秆,实行深松整地;适时适墒播种,及早确定适宜熟期品种并做好种子准备,加强机具调度,开展好托管作业服务,带动小农户高质量春耕春播。五是防范东北西部春旱。合理调整结构避灾,推广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抗旱技术,组织好跨区机耕机播作业,确保种在适播期;科学确定主推品种,及早搞好种子调剂调运。六是防范江南华南持续干旱。千方百计广辟水源,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冬闲田提早蓄水、备耕;抗旱田管保油菜,及时浇灌保苗;推广水稻集中育秧,优先保证育秧用水。确实没有水源的田块,及时改种旱粮作物。
 
         
《预案》强调,要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墒情、雨情、水情、灾情发展动态;备足抗灾物资,引导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在线培训答疑和实地巡回指导,进村入户开展服务;强化政策落实,及时下发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强化宣传引导,宣传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措施,以及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2年12月16日 10:58
         12月12日,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召开推进基层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安委办及农业农村部安委办关于做好年终岁尾安全生产工作有关通知精神及要求,对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作出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近年来一些地区围绕夯实农机安全基层监管责任,积极探索实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做法,对夯实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础、有力支撑农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各级农机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任务,清醒认识农机安全生产面临的新老问题,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扩面提质、见行见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部门合力,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抓落实,并注重将其纳入乡村治理工作范畴。二要以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治理效能为导向,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科学搭建网格平台,精准设计管理模块。三要培育网格人员,明确职责任务,加强业务培训,强化激励保障。四要抓好典型引路,加强宣传推介,争取在不长时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基本推开。
 
         
会议还对抓好年终岁尾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机具检修保养、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3年1月5日 14:33
         目前正值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季,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经济参考报》记者1月4日获悉,国资委近期部署进一步高质量做好保供工作,对煤炭、发电、电网、石油石化和管网等中央企业,分类精准施策,激发企业积极性,全力提质增效保供应。
 
         
按照要求,煤炭企业要加快办理产能核增手续,做好生产组织的有序衔接,尽快释放先进产能;要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机制,确保合同签约、履约、价格执行3个“100%”。
 
         
发电企业要把能源保供特别债资金用到“刀刃”上,多存煤、存好煤,确保顶峰发电有煤用、不停机;要在集团范围内高效统筹资源,支持所属西南、东北等地电厂应发尽发、能发满发,助力补齐当地供电供暖缺口。
 
         
电网企业要持续优化提升跨省跨区调度能力,引导用户错峰避峰,确保做到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严禁拉闸限电。
 
         
石油石化和管网企业要高效足额落实保供资源要求,加快储气设施建设,科学研判和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的民生用气需求增加情况,确保供应稳定。
 
         
国资央企作为能源供应的主力军,承担了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及25%以上的煤炭供应。
 
         
2021年9月底以来,国资委组织全面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发电企业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进行注资。同时,对承担保供任务的中央企业实施专项考核加分奖励和工资总额特别奖励,支持指导中央能源企业积极做好保供工作。
 
         
发电企业不惜成本采购电煤,有力确保用电高峰发得出、顶得上。2022年以来中央发电企业累计发电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比重63.1%,高于央企装机规模8.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
 
         
煤炭企业带头执行电煤长协机制,全力以赴增产量、稳价格。2022年以来,中央企业煤炭日均产量296万吨,同比增长7.6%,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2家企业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自产煤合同签约率达93.6%、履约率近100%,2021年以来累计让利超2400亿元。
 
         
电网企业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最大限度补缺口、保安全。2021年9月底以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2家企业累计组织跨区跨省支援3000余次、电量近500亿千瓦时。
 
         
石油石化企业加强调度协调,有效保障冬季用气供得上、稳得住。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在确保气田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海上气田建设,加大进口油气资源获取力度,2022年自产天然气达到1899.9亿方,同比增长7.1%;总库存达177.2亿方,同比增长17.2%,今冬明春1750亿方天然气资源保障任务全部落实到位。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3年1月17日 15:53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聚焦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贡献金融力量。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2022年,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一是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二是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流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2022年,我国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5.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9个百分点。
         
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我国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靠前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也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比较多,特别是2022年以来出台了多项工具,总的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邹澜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加强政策间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但也要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一方面,我国供给总体充裕,需求尚在恢复,过去也没有超发货币,通胀有望保持稳定。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较为通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产出缺口依然为负。短期看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中长期看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之一,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具备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对于通胀形势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其未来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要保持密切关注。“从国内看,一段时间以来我国M2增速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不排除对物价的影响滞后显现。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居民消费动能会逐步释放,总需求趋于升温后也可能伴随一定通胀上行压力。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依然扰动全球能源供给,发达经济体通胀仍然处在高位,所以输入性压力也需要警惕。”邹澜强调。
         
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宣昌能指出,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经济循环恢复,微观主体的信心将逐渐恢复,活力逐渐释放,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一是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力。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三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四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维护好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实施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马贱阳表示,近年来,受疫情反复冲击,国际形势不稳的因素,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民营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中国人民银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信贷支持政策、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持续改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2022年11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4.9%,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受疫情影响,普惠小微企业有效贷款需求、还款能力都受到影响,金融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比如对市场化的延期达到30%。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关注,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三是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平台企业善始善终完成整改工作,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发展条件,养牛历史悠久,牛业养殖发展迅速。过去,凉山州农民大部分采用粗放型饲养方式,凉山州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目前大部分秸秆未经过处理就直接喂养肉牛或者被焚烧,这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未处理的秸秆消化率低、营养流失率高,而且适口性差、采食量低,这严重妨碍了凉山养牛业的发展。

,

作为发展草食畜牧产业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草食畜饲草料的调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将丰富的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又为草食畜供应优良饲草,促进肉牛、肉羊养殖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这也是此次五征高北在凉山州举办技术演示会的重要目的。

本次现场研讨会上,五征高北P2000自走式秸秆打捆机实地进行了作业,在作业效率、裹包质量、收割质量与效率综合评估、籽粒破碎质量等四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演示,高密度裹包+收割打包一体化作业模式在演示会现场引起了热议。

P2000秸秆打捆机有着一小时收割打捆30吨的作业效率、有着收割+打捆一体化的功能、有着高达750kg/m³的裹包密度、有着95%以上的籽粒破碎率,配备包膜机作业,在田间就能将作物秸秆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青贮饲料包,拉出去就变成商品饲料流通买卖。这既神奇又高效的机器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现场观众近距离观看。

 

      10日,五征高北高密度打包机青贮技术推广演示会在济宁市兖州区成功举办。自走式圆草捆打包机3MR,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了该地区各大农机合作社和当地牛场负责人齐聚一堂,共睹它的风采。

,

       据了解,当地青贮饲料收储饲喂模式一直存在短板,每年秸秆存量大,却找不到有效的收储方法,只能以散料的形式送往当地牛场,牛场每年的消化能力不足以解决全部的秸秆,造成秸秆转化困难,资源利用收效甚微。五征高北打包机3MR圆草捆打捆机,裹包密度能达到750kg/m³,一个大圆捆能有500kg,将秸秆切碎,打捆做成裹包青贮饲料,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解决收储难题。打包后的饲料存放期长,不怕腐烂变质,既可以满足当地需要,又能当作商品卖到其他地方,收益大幅提高。

浏览次数:
日期:2022年12月13日 10:31
         光伏“双雄”连续下调硅片价格。11月24日,光伏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宣布下调部分硅片价格。3日后,TCL中环(002129.SZ)紧随其后,继10月31日再次宣布对硅片价格进行下调。
 
         
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晶硅光伏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单晶硅片延续大尺寸、薄片化的趋势,价格跌幅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供应过剩导致库存叠加;另一方面,国内需求转弱迹象明显。
 
         
在12月1日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光伏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对于今年广受关注的产业链价格上涨问题,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近期,硅片已开始降价,硅料价格相对平稳,产业链价格出现全面下降。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这是一个开端。
 
         
硅片价格开始下降
 
         
1-11月,光伏产业供应链价格不断上涨。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单晶硅价格较年初上涨31.30%;硅片价格较年初上涨24.84%;电池片价格较年初上涨26.41%;组件价格较年初上涨4.45%。
 
         
8月24日,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10月28日,两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关部门的介入,进一步平抑了光伏产业链价格。
 
         
11月24日,隆基绿能下调硅片价格。其中,P型M10155μm厚度(182/247mm)由此前的7.54元/片下降至7.42元/片,下降幅度为1.6%。对于此轮缘何下调部分硅片价格,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硅料价格高位横盘阶段,隆基绿能以销定产来采购上游硅料,防控风险。此次下调主要是上游硅料价格的松动。”
 
         
资料显示,电池片约占光伏组件成本的67.5%,电池片的主要原材料是硅片,而硅料约占硅片成本的60%。今年以来,供需错配导致的硅料价格持续高涨,也使得硅片价格同步走高。
 
         
据硅业分会统计,11月国内硅片产量增加至36.1GW,环比增加7.76%,其中单晶硅片产量增加至35.3GW,环比增加7.95%,多晶硅片产量维持在0.8GW,环比持平。硅片产量增速符合预期,综合供需两端的情况,短期内供过于求的局势不会发生转变,因此预期硅片价格或将维持下降趋势。
 
         
供过于求,硅片价格跌幅或持续扩大。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在晶硅光伏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单晶硅片延续大尺寸、薄片化的趋势,M6单晶硅片自上周(11月28日-12月2日)起报价厚度从160μm降至155μm。其中,M6单晶硅片(166mm/155μm)周环比跌幅为0.64%;M10单晶硅片(182mm/150μm)周环比跌幅为3.37%;G12单晶硅片(210mm/150μm)周环比跌幅为4.53%。
 
         
进入12月,伴随新增硅料产能释放落地,硅料、硅片价格或联动下调。“硅料价格跌幅扩大,预计12 月硅料价格将继续下探。上游硅料供给持续增加是价格开始下行的主要原因。随着硅料新增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12月硅料产量规模将环比提升至10.3 万吨,对应组件供应量约为39GW,12月硅料价格或将继续下探。”中银国际电力设备证券分析师李可伦预测。
 
         
产业链价格或逐步回落
 
         
伴随硅料、硅片价格的下滑,光伏上游或将正式进入降价通道。
 
         
12月2日,天风证券预判,作为光伏制造业的瓶颈环节,伴随硅料产能释放带动价格下跌,光伏上游有望正式进入降价通道。开源证券则预测,随着硅料产能释放供需得到较大缓解,产业链价格预计逐步回落。
 
         
组件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修复。“今年以来组件加工利润持续承压,行业盈利普遍较薄。我们认为,硅料成本压力减轻叠加终端需求释放,有望支撑组件环节加工利润修复至历史正常水平。此外,组件当前签单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明年签单大多以长单形式平抑成本波动,在上游硅料降价过程中,组件环节存在期货利润兑现的空间。根据 PV InfoLink 数据,2023 年一季度 500W+单玻组件价格仍将维持1.9-1.93 元/W,而海外价格仍有0.245 美元/W 以上的水平。”李可伦分析。
 
         
电池片价格也将出现变化,盈利有望继续提升。据隆基绿能介绍,目前电池片主要市场需求来自国内市场,下游企业为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装机任务,推动了中国终端市场的需求增长,进而导致电池供给偏紧。随着市场供需变化,预计电池价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整个产业链已进入价格敏感期。
 
         
随着硅料供应瓶颈逐步解除,产业链利润将由上游环节向下游转移,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有望在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受益。国联证券分析,在远期目标下,光伏下游毛利率将会更高,产业链利润回归传统制造业“凹形”分配,一体化企业有望持续受益。同时硅料价格下跌将会带动地面集中式电站快速增长,玻璃、胶膜、支架、银浆、靶材等辅材环节将持续受益。
 
         
市场需求驱动制造端强劲增长,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涌入光伏行业,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11月,已有87家企业获得“专精特新”称号。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电池片、逆变器、接线盒、设备生产商、光伏玻璃、EVA、封装材料等领域。
 
         
国内企业扩产火热。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其中部分项目为分期建设。扩产区域化布局愈加明显。其中,工业硅、硅料、硅棒/硅片等上游环节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四川、云南等中西部省份,电池片、组件等下游环节主要聚集在江苏、浙江、安徽三个沿海东部省份。
 
         
“跨界企业入局制造端,将促进光伏技术百花齐放,刺激传统光伏企业加速推进技术迭代;为光伏企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使行业更具活力。但其带来的挑战是可能出现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央国企入局制造端,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整体开发成本不断降低,其资金注入正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活力。”王勃华提醒。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2年7月8日 10:58
         7月4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建造的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成品油船2号船“STENA PRO MARINE”号交付启航。
 
        6月30日,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与船东完成“云签字”交船。该船是国内首型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的2号船,是为塞浦路斯船东Proman Stena Bulk建造的三艘甲醇燃料油船系列中的第二艘。6月17日,广船国际为Proman Stena建造首制船“Stena Pro Patria”号成功实现“云交付”;另一艘船将于今年交付,并且已经订购了另外3艘相同设计的船。此次2号船成功交付标志着广船国际已熟练掌握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的建造技术,形成了连续批量建造的能力。
 
         该型船是广船国际自主研发设计的甲醇双燃料MR型油船,配备的先进甲醇双燃料驱动系统,可采用燃油、燃油水合物、甲醇、甲醇水合物四种燃料模式驱动,是船舶领域首次应用水合物方案,能够控制燃烧状态以降低废气排放,最高可减少75%的碳排放、15%的氮排放和99%的硫及颗粒物排放无需安装废气处理系统即可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高等级排放要求。该船还对船体线型进行了深度优化,配备了多种节能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推进效率,实现节约能耗的目的。
 
         该船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借鉴吸收了首制船的经验,项目团队集思广益,与船东及船级社展开充分沟通,优化试航程序,大幅度缩短了试航周期,为公司持续建造甲醇双燃料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船建造过程中,参建团队积极践行“团结奋斗、配合优先”的8万吨半潜船精神,以交          船为目标,高效协同,势如破竹。该船涂装参建团队充分吸收首制船涂装经验,每晚组织碰头会,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紧追节点,确保一次做对,顺利实现了机舱、舵机舱、淡水舱等打磨报验一次通过,赢得了船东与服务商的一致认可,也为该船生产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该船试航前夕恰逢广州夏天雨季时节,连续的阴雨天气给主甲板涂装施工增添了困难。涂装部通过提前组织策划劳动力进行质量技术交底,制定了切实可行、合理高效的涂装施工方案,见缝插针在试航前完成了所有涂装项目。
 
         为确保试航完成后迅速实现交船,参建团队在该船返航后第一时间启动收尾处理工作,与施工班组逐项核对收尾任务,资材、工艺技术等责任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了“一次做对、严格按照核对时间闭环”的推进原则,有力推动了收尾任务完成。
 
         交船前的最后一关是清洁。该船机舱底层采用双层底结构设计,空间狭窄、隔舱多,清洁起来十分困难,总装部机装课五工段钳工4班班长陈嘉明带领班组员工加班加点开展双层底的清洁工作,最终交出了满意答卷。
 
         为确保交船节点的顺利实现,该船居装参建团队在试航回厂之后,一方面第一时间协调劳动力开展上建舱室清洁工作,准备房间移交。另一方面组织参建班组逐条核对收尾问题,明确责任人和闭环时间,同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做好配合保障,确保将收尾工作一次性做好。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