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6注册代理-全自动打捆机网

新宝6注册代理-新宝6代理登录

新宝6注册首页   新宝6代理 
浏览次数:
日期:2020年9月30日 16:42
         1、中国造船市场需求萎缩,2020年1-8月造船完工量降幅收窄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2019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及新船订单量在波动中下降。2019年全国造船完工量36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19%,其中海船为1094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9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73%,其中海船为864万修正总吨。
         
截止至2020年1-8月全国造船完工达到241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1%。承接新船订单达到15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5%。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25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2%,比2019年底下降11.1%。2020年1-8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9.6%、63.1%和47.8%,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2、造船市场低迷制约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增长
         
船舶涂料属于船舶工业的配套产品,其性能和涂装质量直接影响船舶的防腐防护,以及航行状态和燃料成本,据统计,当船壳的海洋生物污损达到5%时,其运行阻力相当于洁净表面的2倍,燃料消耗量增加10%。船方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船体污损、腐蚀进行频繁的周期性维护,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船舶制造、船舶维护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船舶涂料的市场需求。2015-2019年,全国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呈波动变化,2019年约为289亿元,较上年有所增长。
 
 
         3、环保性、高性能等为船舶涂料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船舶不同部位,船舶涂料产品可划分为船底防锈防污涂料、压载舱涂料、船壳涂料以及甲板涂料等。不同部位的船体对船舶涂料的具体要求也各不相同。如:船底涂料的质量要求是钢材在海水中的自然腐蚀量降到0.1mm/a,并具有优异的耐海水性和防污性;甲板涂料要求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耐磨性、耐冲击性和耐候性。
         
但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我国船舶涂料产品都将朝着更加环保、高性能的方向发展:
 
 
         
4、2025年中国船舶涂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近400亿元
         
受国际贸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冲击海洋经济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全球新船订单需求萎缩。从中长期新船需求来看,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和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将成为制约造船市场复苏的巨大阻力。未来几年新船需求即使会出现回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水平,不景气的状况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尽管近几年造船市场低迷,但基于现有船舶维修所需的涂料市场规模综合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我国船舶涂料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增速较近几年将会有所下降。到2025年,我国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0年10月9日 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占GDP总量达到36.2%;我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2036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6%,同比增长6.7%;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居全国首位。
         
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份份数字经济发展成绩单亮相,数字经济成为“热词”备受瞩目,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显现,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彰显。
         
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数字经济进入迅猛的发展期,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合作的重要领域。
         
“发展数字经济,我国拥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在2020年服贸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和1亿多个市场主体,不但可以分摊巨额初始投资成本,还能形成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除此之外,海量的数据资源优势,有助于构建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的智能信息网络。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给数字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新型基础设施会连接更多的用户,汲取更多的数据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重大变革。数字化转型给零售、金融、旅游、内容等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
         
在新基建浪潮下,需要发挥数字经济在新一轮周期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倪光南指出,要加大数字经济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解决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新基建的概念、内涵及现状
         
“新基建”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建设战略需求,以技术、产业驱动,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基建”是相对于工业化时代传统的“铁公基”来说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产业体系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上,而“新基建”就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是顺应了我国现代产业发展的机构体系要求。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新基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包括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建设13万个5G基站,以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汇顶科技等为代表的中国芯片企业,在其细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65万台、工业APP达到1950个、工业模型数突破830个;数据中心数量约7.4万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二是积极布局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主的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投运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27570公里、累计变电(换流)容量29620万千伏安(千瓦),中国内地累计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6730.27公里,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46%。
         
新基建加速区块链应用和发展
         
一是5G与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多源海量数据上链提供强大支撑
         
首先,5G基站的建设是5G大规模商用的基础条件,并能够为移动用户和智能终端提供高并发、低延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网络。价值数据上链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核心环节,5G与区块链的结合能够起到快速催化的作用,移动手机用户和物联网智能终端将通过5G实现多源大容量数据的高速上传,区块链则可以通过扩容、压缩和加密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从而为产品溯源、数字版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医疗数据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将在进一步完善单体工业内外网络和智能制造系统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工业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建设垂直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的完善和延展将为区块链应用提供更加丰富多源的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真实可信数据,实现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实时上传,有利于区块链在产业链协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领域、工业大数据共享等领域的扩大应用。
         
二是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的建设为区块链系统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现阶段的数据中心建设存在高成本、低利用率、高延迟、低处理效率等问题,“新基建”中的数据中心建设将由大型的中心化数据中心向密集化、细分化、边缘化态势发展,将形成分布式的数据中心空间布局,更加有利于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的建设,也为中心化信息系统的区块链改造提供更加低成本、方便灵活的新路径。
         
其次,数据中心的建设往往伴随着计算中心的建设,强大的算力支撑将解决区块链节点计算能力不足问题,尤其体现在海量数据加密解密、共识计算、数据压缩、身份核验、智能合约运行的方面,为区块链应用落地提供基础保障。
         
三是人工智能的建设发展将加快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AI芯片制造方面,无论是云端算法和模型的训练,还是到云端的推理都离不开高质量、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区块链能够提供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数据归集和存储机制,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数据保障。此外,区块链能够创新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开源商务模式,实现创新要素的流通与有偿共享。在计算机视觉方面,人脸识别、生物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将大量应用到区块链身份验证领域,成为节点身份可信和权限设定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人工智能通用平台方面,区块链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为平台提供安全数据存储、分布式数据管理、加密通信、智能合约等新型数据管理模式,提高平台安全性。
         
四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拓展区块链应用空间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城市圈发展,为推进我国长三角、粤港澳、津京冀、长江中游及成黔渝五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城际交通的发展必然要打破交通数据壁垒,实现城际间的交通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也为区块链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2019年5月,长三角“沪杭宁合苏甬温”7城开展城际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区块链试点,乘客可获得跨城市顺畅便捷的轨交出行体验。随着城际交通的建设,区块链在跨城市、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将起到重要作用,数据通路的打通也有利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五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有望催生基于区块链的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投入,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科技公司将投入充电桩建设中,“找桩难、充电难、支付难”的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缓解。然而各个企业所建充电桩无法实现互通互认,独立APP层出不穷,支付流程繁琐也为用户使用带来新的烦恼。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充电桩公共服务系统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汽车制造企业、充电桩制造商、租赁商、运营商、电力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打造的联盟链将实现一站式找桩、充电和付费,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同时,区块链系统能够实现穿透式监管和能源调配,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0年11月27日 14:45
         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已于昨日在南京盛大开幕,现场大咖云集,亮点纷呈。活动当天,共有超过320名重要嘉宾出席开幕式,另有300余位国外嘉宾线上参会;云上展馆、“双十发布”、“2020国内智能标杆企业名单”等开幕亮点更是不断把活动推向高潮。而后开展的论坛活动也是干货满满,权威报告不断发布。作为大会系列活动开展的第二日,智能制造主题论坛和嘉年华活动一场接着一场,智能制造话题不断引发全城热议。 
 
         
权威报告 为智能制造指引方向
         
今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行的“智能制造发展与未来路径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高峰论坛”,由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举办。会上,中外嘉宾围绕“智能体与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日本智能制造的最新进展、智能制造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江苏实践、江苏省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路径、江苏省高端工程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等多个主题展开报告。其中,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编制的《智能制造报告》,共收录论文22篇,智能制造实施案例14篇,报告详细分析了世界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技术现状、趋势以及智能制造实施企业案例与经验。依照《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研究结果,会上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路径,指明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本论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还联合智能制造相关研究机构,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应用议题举办了三场主题论坛。
 
         
1、人机融合 描述智能制造新场景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今日上午举办的与人共融机器人与新场景应用论坛围绕未来与人共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研制等进行了详细研讨。包括高功率密度比驱控一体化环节、共融机器人系统控制、通讯应用接口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通过聚焦与人共融机器人技术在新场景实际应用,全面推动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2、系统决策 构建智能制造新大脑
 
         
随着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人机互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这些新型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智能技术和工业制造的融合创新不断加深,对制造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上午结束的产业互联网中的决策技术与应用论坛,围绕智能工厂与新型信息技术,重点探讨了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中的决策技术,制约产业创新发展和行业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等议题,
 
         
3、材料制造 为智能制造相辅相成
 
         
纤维及复合材料近年来已成为引领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变革的排头兵,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物质基础。
 
         
作为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论坛之一,纤维及复合材料智能制造论坛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在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中的应用”、“纤维及复合材料用于智能制造过程”两大主题,探讨了材料产业与智能制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现状、前景及未来趋势。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人才通过在相互交流、学习,拓展视野,开放合作,借助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材料设计、加工、评价、应用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推动产业与技术深度合作,行业持续进步,实现多方共赢。
 
         
轨道交通 勾画未来生活场景
         
随着汽车产品及制造工厂网联化、智能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步伐不断加速,汽车产业已进入技术变革的拐点。
 
         
在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办的汽车先进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论坛以“智能驱动,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汽车智能化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解析发展趋势,围绕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产品研制、智能制造工艺研发、智能化工厂建设等进行详细研讨。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众多院士、学者和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新势力造车企业、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及高校的行业专家深度参与,推动汽车智能化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与需求、技术与资本、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对接,推动多方聚焦产业应用的深度合作。
 
         
此外,2020中国(南京)低空智联网建设与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围绕低空智联网建设,联合军、地、企业、院校一起,共同做好无人机产业规划与资源合作,推动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链”上南京——2020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以“轨道交通新基建 投资兴业链南京”为主题,邀请到了轨道交通行业领导、专家、龙头企业高管,围绕轨道交通研究、产业投资展开对话,推动产业规划与行业投资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 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能源与流程工业(电力、化工、冶金、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体量巨大,占制造业比重近50%,但大多产业制造技术落后、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推进光伏、风能、锂电、氢能与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类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传统化工、冶金、火电等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对于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在“智能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本届大会于今日举办了能源与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论坛,探讨智能制造技术在能源与流程工业领域内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加强智能制造专家和能源、化工、冶金等流程工业企业的合作,推动相关领域内智能制造进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论坛活动的持续开展,用对话,主题报告,演讲、圆桌会等丰富形式,为行业人才创建了国际化交流平台,实现智能制造综合发展与示范应用、关键技术、产业应用、社会生态议题在这融合发展;用热议的智能制造话题吸引大众目光,打开视野、增长知识,构建新一代智能制造社会基础,促进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0年12月14日 08:54
         2020年航运市场经历了颠簸的一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程度以及对航运市场影响的复杂性开始变得更加清晰。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部分细分市场下半年的表现和上半年相比大不相同,散货船市场便是典型例子之一。本周我们将聚焦好望角型散货船运费收益的月度变化来讨论新冠疫情对运费市场的影响变化。
 
         
上半年艰难开场
         
散货船运费尤其是好望角型散货船在今年年初开端表现不佳(即使在新冠疫情尚未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之前)。2019年底至2020年第一周,2010年建造的未安装脱硫塔装置的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即期平均收益从约18,000美元/天跌近4,000美元/天。2020年一季度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平均收益低于2,000美元/天。季节性因素是影响原因之一(一季度通常为散货船运输市场淡季),但另一方面巴西铁矿石出口量大幅下滑(-17%,受到年初百年一遇的暴雨影响)也是造成运费市场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此外年初低硫燃油价格暴涨也使得大部分细分散货船型的收益承压,相比之下2010年建造的安装脱硫塔装置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可使用重硫燃油)在1季度的平均收益为8,103美元/天,表现略好一些。
         
进入2季度,好望角型散货船市场继续承受巨大压力。恶劣天气依旧干扰巴西铁矿石发运,2季度巴西铁矿石出口量同比下降4%,尽管去年出口量在淡水河谷经历溃坝事故后已经处于低位。二季度全球煤炭海运贸易量同比下滑14%。欧洲和日韩的铁矿石进口急剧萎缩。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如图所示,6月中旬好望角型散货船累计运费收益(扣除运营成本后)已达到负50万美元,与2016年同期的累计收益持平(2016年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年平均收益为30多年来最低)。
         
下半年有所改善
         
第二季度末散货船运费市场开始有所好转。6月巴西铁矿石出口量出现季节性回升,同时受到大西洋运力短缺的推动,7月初好望角型散货船平均收益上涨至28,000美元/天。此后,巴西铁矿石出口量改善并逐步企稳(9月出口量跃升至近5年高点),同时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依旧坚挺(得益于新冠疫情冲击后经济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3季度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12%至3.15亿吨)。在此背景下,自年中以来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平均收益已超过16,800美元/天(尽管近期平均收益较4季度初的28,769美元/天有所回落),这使得今年12月初去除运营成本后的累计收益达到140万美元。
         
后疫情时期的运费市场
         
虽然好望角型散货船的累计收益仍落后于近几年来的趋势,但近期总体轨迹已越来越接近历史平均水平,明显优于2016年的表现,尽管二者在上半年的趋势十分相似。相比较其他商品,铁矿石贸易受到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较小,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迷后,季节性趋势以及中国进口需求的支撑有效推动了下半年运费市场的改善。类似的运费收益变化趋势在其他细分船型板块也可以看到。更多有关细分船型运费市场的总结分析,请关注我们近期即将发布的《2020年航运市场小结与展望》。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1年1月14日 09:01
 
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外观及试验线 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外形酷似高铁车头、没有车轮而依靠磁力悬浮在轨道试验线上的样车平稳启动,缓缓前行。1月13日,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样车运行安静而平顺,作为首批乘客,参加启用仪式的嘉宾们笑言,他们体验到的是“没有感觉的感觉”。
         样车及试验线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样车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大于600km/h,将为远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突破奠定基础。
         
对于轨道交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的“超级高铁”终于驶出实验室,进入了工程化试验的阶段。
理想的新型交通工具
         
样车停下后,静静地悬浮在轨道上方,间隙大约10毫米。用力一推,重达十余吨的车体居然移动起来了。
         
“它在静止状态下是浮起来的,和轨道之间没有摩擦阻力,这也是它能跑得快的原因。”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邓自刚说。
         
据了解,高温超导中的“高温”是相对于低温超导而言的,其工作温度是零下196摄氏度。在样车底部安装有超导体,轨道则是永磁体,当液氮将温度降至零下196摄氏度后,超导体电阻消失,电流在超导体中产生强大磁场,车体自然就悬浮起来了。该磁悬浮技术还有“若即若离又不离不弃”的“钉扎”特性,不论对车辆施加哪个方向的力,系统都能自动把车体“拉回来”。
         
“就像钉子扎在木板上一样,列车只能沿着轨道运行,可以说是永不脱轨。”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吴自立说。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液氮获取成本低廉。该技术的“钉扎”特性使得悬浮和导向不需要主动控制、不需要车载电源,系统相对简单。高温超导体特有的“钉扎力”,不仅能保证车辆运行安全,还能保持车体上下左右稳定,实现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难以达到的平稳性。
         
“可以说,具有自悬浮、自导向、自稳定特征的高温超导磁浮交通技术,是面向未来发展、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制式轨道交通方式。”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说,高温超导磁浮交通技术拥有结构简单、节能、无化学和噪声污染、安全舒适、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是理想的新型轨道交通工具,适用于多种速度域,尤其适合高速及超高速线路的运行。
         迈出工程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截至2020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技术继续领跑世界。更高的速度,一直是我国科学家从未止步的追求。
         
西南交通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磁浮技术的研制,1997年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正式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2001年初,学校研制的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在北京举行的“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上初次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
“小小的一辆车,最大悬浮重量700公斤,仅可乘坐两人,却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张卫华说,这个“世界第一”,是在一个用防雨彩条布搭建的临时工棚中研制出来的,太艰苦了。
         
2004年,西南交大提出了600km/h及以上载人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方案,得到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50余位专家的肯定,从此开始了高温超导磁浮车工程化的探索。
一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了,西南交大突破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高温超导磁浮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形成了优势和基础,具备了工程化的条件。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中车公司、中国中铁等单位协同攻关,共同开展高温超导磁浮交通工程化样车和试验线的研究,构建了高温超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集成技术体系。
         
“项目团队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努力,完成了样车的研发制造及试验线的建设,并进行了悬浮运行试验,标志着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由原理机理验证向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胜权说。
引发轨道交通颠覆性变革
         
“此次展示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试验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工程化1∶1的试验线路。”邓自刚在现场介绍,验证段全长165米,建设占地约1250平方米。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高温超导磁浮原理工程化样车、悬浮系统、牵引制动系统、运控系统、线下土建及附属工程,以及整个系统工程的联调联试和综合性能检测系统。
         
高温超导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项目的建成,是推动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技术走向工程化的重要实施步骤。该项目可实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样车的悬浮、导向、牵引、制动等基本功能,以及整个系统工程的联调联试,满足后期研究试验。
         
据悉,该样车及试验线,结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内磁浮列车模型试验台,可验证高温超导磁浮列车高速化及长期运行可靠性,对于技术转化、工程示范、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试验线非常关键,可以帮助车辆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去验证研究一些关键的技术和关键的问题。此次试验车辆的所有功能和部件,与未来实际应用一致,下一步可能就要找一个地方落地实现,可能要建一个30至50公里的试验线,实现更高速度的试验。”邓自刚说。
         
“该技术拟首先在大气环境下实现工程化,可望创造陆地交通的速度新纪录。”杨丹表示,下一步计划结合未来真空管道技术,开发填补陆地交通和航空交通速度空白的综合交通系统,将为远期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的突破奠定基础,从而构建陆地交通运输的全新模式,引发轨道交通发展的前瞻性、颠覆性变革。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1年1月18日 09:33
         近日,浙江省举行,全省“县县通高速”集中通车暨“十四五”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本次仪式主会场设置在省人民大会堂,各市区域或项目现场设分会场,将启动高速铁路、跨江桥梁、跨海隧道、国际物流园、轨道交通在内的,共计614个重大工程集中开工,总投资6652亿元。
 
         
全省“县县通高速”集中通车暨“十四五”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开工仪式
 
         
其中,高速铁路项目包括通苏嘉甬高铁、甬舟铁路、衢丽铁路一期、杭温高铁二期、金建高铁等5个铁路项目,本次开工项目总里程431.3千米,总投资突破千亿元,达1195.8亿元,其中通苏嘉甬高铁,总投资达621亿元,为投资金额最大、里程最长的项目。具体铁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1、通苏嘉甬高速铁路
 
         
本项目位于江苏、浙江两省境内,北起沪苏通铁路既有南通西站,南止杭甬客运专线现有庄桥站(宁波),途径江苏南通市、张家港市、常熟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慈溪市、宁波市,新建正线全长约332千米,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客运站10座。
 
         
其中,浙江段运营长度约174公里,总投资约621亿元,工期约5年,设嘉兴北站、嘉兴南站、海盐西站、慈溪站、庄桥站等6座客运站。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宁波至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的旅行时间,有望实现宁波至苏州、上海“1小时交通圈”,宁波至北京5小时内到达。
 
         
2、甬舟铁路
 
         
位于浙江宁波、舟山境内,起于宁波铁路枢纽宁波东站,止于舟山市新建舟山站,经宁波鄞州区、北仑区,舟山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及本岛。新建正线全长76.4公里,其中隧道全长35.24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全线共设7个站,其中新建北仑西、金塘、马岙、舟山等4座车站,总投资269.9亿元,总工期6年。
 
         
建成后,舟山市将结束“地无寸铁”的历史,以及浙江将实现高铁全覆盖,对构建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形成大陆与舟山岛间最为便捷的客运通道,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3、衢丽铁路一期
 
         
全线位于丽水市境内,起于衢宁铁路既有松阳站,止于金温铁路现有丽水站,途径丽水市松阳县、莲都区等地,新建正线全长65.3公里,以时速200公里/小时、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的标准建设,全线共设客运站3座,其中新建东西岩站,总投资90.9亿元,工期4年。
 
         
此项目未来还将延伸至沪昆铁路衢州东站,途经龙游、遂昌、松阳三县。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浙西南铁路网规划布局、夯实浙江省“大花园”运输通道建设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杭温高铁二期
 
         
起于杭温高铁一期终点站桐庐东站,止于沪昆高铁既有义乌站,并接入杭温高铁场,新建正线全长59公里,设计目标时速350公里/小时,全线设客运站3座,其中新建浦江站,项目总投资94.8亿元,建设总工期3.5年。
 
         
建成后,将实现浙江省内杭州都市圈和温州都市圈1小时达到的最快捷通道,将打通浙江南北纵向铁路通道,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
 
         
5、金建高铁
 
         
起于沪昆高铁既有金华站,止于杭黄铁路现有建德站,新建线路长64.5公里,时速250公里,全线共设客运站4座,分别为:金华、兰溪东、大洋、建德东,其中新建兰溪东、大洋2座客运站,总投资119.2亿元,总工期为3.5年。
 
         
此项目是“黄山至金华”铁路通道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串起沪昆、杭黄、杭衢、金温等4条高速铁路,成为东南高铁网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今年以来,浙江省铁路建设全面加速,商合杭高铁、衢宁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金台铁路即将建成,并计划开行市郊列车。杭绍台、湖杭、杭衢、杭温、沪苏湖等在建高铁不断创造项目建设新速度,今年“新开工近500公里,建成超500公里,投资超500亿元”的铁路建设年度工作目标即将顺利完成。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1年3月2日 14:55
         2月28日上午10时许,“汉海5号”轮正式启航,装载湖北、湖南的医疗用品、机械设备及玻璃幕墙、光缆、茶叶等出口产品,离开武汉阳逻港二期码头开往洋山港,这是湖北省建造的全国内河最先进、最大装载量的特定航线江海直达集装箱船。
 
         
该船型长139.8米,型宽26米,型深11.5米,吃水6.9米,最大载重吨16338吨,载箱量1124标准箱。华中港航集团海务人士介绍,“汉海5号”与现行主力船型相比,载箱量翻了一番,单箱日均油耗比目前航线上的船舶降低23%以上,集装箱运输成本下降30%以上。
 
         
港发集团董事长涂山峰表示,“汉海5号”将主要运行于武汉至上海洋山航线,实现双周班制运营(一周出口,一周进口),目前已集聚湖北省及湖南省的集装箱到武汉集并中转。2021年,华中港航集团及所属武汉新港大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将着力打造集装箱洋山特定直航精品航线,增强揽货能力,抓好船舶安全稳定运营及风险防控、防疫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运营效益,在不断提升港口吞吐量的发展进程中,显著发挥武汉中部“新沿海”的功能。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1年5月21日 17:09
         燃料油主要是由石油的裂化残渣油和直馏残渣油制成,是成品油的一种,船用燃料油是指主要为船只提供动力的燃料油。相比于煤燃料,船用燃料油具有易储存、易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全球各国的远洋巨轮多以燃料油为动力。根据品质不同来划分,船用燃料油可分为残渣型燃料油、馏分型燃料油两大类;根据贸易对象不同,船用燃料油分为保税油和内贸油,其中保税油是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的免税船用燃料油,内贸油是供应国内航行船舶的船用燃料油。
         
船用燃料油市场需求与航运行业发展存在较大关系,近几年来,受市场需求下降、航运市场景气度下滑、原油市场价格走高、政策变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船用燃料油市场运营压力增大,行业发展速度减缓。国际海事组织(IMO)决定于2020年开始实施对全球船用燃料油含硫量从3.5%下降至0.5%的强制规定,在此背景下,高硫船用燃料油市场需求大幅下跌,低硫船用燃料油需求增长。整体来看,船用燃料油产品结构变化较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船用燃料油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燃料油市场需求量达到3130万吨左右,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电厂发电、船舶、工业燃料等领域,船舶是燃料油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是全球航运大国,船用燃料油需求量庞大。目前我国约有600多家船用燃料油供应商,主要包括中国船舶燃料公司、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及下属企业等。我国船用燃料油供应商多供应内贸船用燃料油,企业占比达到85%左右,内贸船用燃料油市场竞争相对激烈。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航运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船用燃料油行业发展。但在2020年下半年,随着各国陆续恢复经济活动,全球航运需求持续飙升。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航运市场出现曙光,预计2021年全球航运量将有所增长,航运市场将逐渐回暖,进而带动船用燃料油市场需求释放。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船舶是燃料油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是全球航运大国,船用燃料油需求量庞大。受政策变动、航运市场景气度下降、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船用燃料油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但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船用燃料油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期。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1年12月15日 10:58
         日前,由江汉油田研究院牵头的3项能源行业标准《页岩气水平井试气地质方案编制规范》《海相页岩(气)地球化学评价方法》《页岩气分阶段地质评价技术规范》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发布,标准实施日期为2022年2月16日,在技术审查阶段被评为国际领先。
         
         页岩气勘探开发属世界性难题,在勘探评价进程中,面临着地质评价参数多、工程工艺参数多、设备仪器类型多等问题,国内尚无统一的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体系。
 
         
此三项能源行业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在地质评价方面的标准空白,可有效规范和指导页岩气地质评价,推动页岩气高效开发,提高江汉油田在国内页岩气开发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自2019年这三项标准通过立项以来,江汉油田标准起草人员立足于涪陵页岩气田多年的商业开发实践,深入开展了400多口水平井的试气效果分析、20多口导眼取芯井的分析测试,结合国内长宁-威远、威荣、昭通、富顺-永川等多个页岩气产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加强多单位联合攻关,广泛调研国内外先进的页岩气技术,通过多次论证及修改,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推广性的页岩气行业标准和规范,突出页岩气特色,技术先进成熟,可促进页岩气高质量勘探开发。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22年5月5日 17:06
         中车永济电机是为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提供动力的龙头企业。现在,这家央企也是西安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从央企投资、项目落地,再到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自2020年9月央企进陕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央企与陕西的合作不断加深。”陕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方面,央企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为陕西“补链强链延链”提供了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央企把创新技术和创新管理融入项目建设,对陕西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引导作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底,陕西与驻陕央企累计签约项目415个,投资总额9689.11亿元;落地项目307个,投资总额6316.65亿元。
 
         
央企当“链主” 做强陕西轨道交通产业
 
         
“自从担任‘链主’后,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以前着眼企业自身发展,现在更多从产业链项目的布局、配套、规模以及集聚效应思考,感觉身上担子一下子重了。”中车永济电机首席技术专家高永军说。
 
         
中车永济电机主要承担轨道交通电传动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陕西有上游供应商128家,近3年在陕西平均每年采购金额20亿元左右。
 
         
“陕西有做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基础。”高永军说。
 
         
目前,陕西正加快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西安地铁建成8条线路总里程259公里,初步形成了一条集科技创新、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增值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但产业规模体量较小,配套不足,布局分散。
 
         
“作为龙头企业,我们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西安,推动配套企业聚集发展和能力提升。”中车永济电机相关负责人说。
 
         
在中车永济电机相关规划中,产业链建设将依托既有企业及新引入企业,在西咸新区建强整车制造、维修等产业,在西安经开区完善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检修产业,在航天基地发挥信号装备制造产业作用,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培育和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产品配套企业群体。
 
         
“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启动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推动中车永济电机等制造业央企和地方企业合作,做大做强陕西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车永济电机将在西安与本地企业合资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达产后营业规模可达15亿元。
 
         
央企成为陕西转型升级重要力量
 
         
4月16日,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完成系统调试后正式投运。投运后,陕西每年可向湖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该工程是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
 
         
随着陕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和新能源开发,国家电网在陕西的投资逐年增多。据悉,2022年,国网陕西电力在陕西固定资产投资168.13亿元,同比增长46.24%。其中,电网基建137.47亿元,同比增长51.60%;生产技改、电网数字化、市场营销等其他专项投资合计30.66亿元。
 
         
据介绍,驻陕央企已成为陕西改善基础设施、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
 
         
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在陕子(分)公司共计1438户,居全国第11位;资产总额2.37万亿元,居全国第11位,利润总额912.4亿元,居全国第9位,驻陕央企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在央企牵头的战略合作协议项目中,中国铁道建筑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央企落地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额位居央企前列。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合作发展部负责人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将把陕西区域打造成重要的战略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全产业链优势,融入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圈,全面参与构建陕西绿色发展新格局。”
 
         
细化保障助力央企进陕不断提速
 
         
2021年4月,陕西印发《央企进陕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组织领导。陕西省央企工作专班通过月度跟踪、季度通报、年度总结、重点项目上门服务、不定期交流,多措并举对接央企。截至2022年3月,陕西省央企工作专班共协调驻陕央企反映问题183项,已解决147项,正在办理31项,持续跟进未解决问题5项。
 
         
据了解,各驻陕央企参与融入意愿强烈,中车永济电机、西电集团、中国航发西航等积极向集团总部争取扩大在陕项目布局和投资规模,并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省央企工作专班办公室,配合做好信息收集、材料报送,全力确保工作衔接顺畅。
 
         
现在,央企进陕不断提速,大项目好项目渐次落地。
 
         
重点项目进展更“快”。宝鸡750千伏主变压器扩建等一批主网架工程建成使用,彩虹光电扩产技改项目顺利投产,国家能源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成为陕西落地“双碳”目标典型项目,国家能源榆林化工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由黑到白”的完整产业链。中电科二十所牵头的陕西省北斗产业创新联合体、中国化学与陕西水务携手合作打造的丝路国际水务科创园项目已落地秦创原。
 
         
产业升级结构更“优”。央企与陕西的合作项目正逐步向高端化、绿色化、特色化的方向迈进。415个项目中,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项目有159个,投资总额2199.86亿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及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等“两新一重”项目95个,投资总额3782.55亿元,涉及太阳能光伏、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输变电装备、航空等陕西省12条重点产业链。
 
         
新增项目动能更“足”。据统计,“十四五”期间,陕西兵器、陕西移动、大唐陕西等驻陕央企将进一步加大在陕投资力度,部分新谋划项目已在对接洽谈中,其中计划2022年新开工的意向项目约37个,预估投资总额944.54亿元。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