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6注册代理-全自动打捆机网

新宝6注册代理-新宝6代理登录

新宝6注册首页  
浏览次数:
日期:2016年3月15日 16:03

  今年已过两月,今年的进出口会是如何?海关总署昨天发布了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其中出口下降20.6%,创下近7年来最大月度降幅,远超市场预期。分析师指出,前两个月数据并没有呈现回稳迹象,今年中国外贸面临新的变数。

  2月出口下降20.6% 创7年来最大月度降幅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2.6%。具体到2月份,进出口总值1.43万亿元,下降15.7%。其中,出口8218亿元,下降20.6%,创近7年来最大月度降幅;进口6123亿元,下降8%;贸易顺差2095亿元,收窄43.3%。

    从国别看,前两个月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下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2月中欧贸易总值5160.6亿元,下降9.7%。美国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4711.4亿元,下降12.2%。此外,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987.3亿元,下降14.9%;中日贸易总值为2456.8亿元,下降6.7%。

   从出口产品类型看,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1-2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2.2%,鞋类出口下降17.3%,汽车出口减少33.5%。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出口下降 

浏览次数:
日期:2016年3月14日 09:05

3月4日,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公布了《2016年第5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279项国家标准,由全国链传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 10855—2016《齿形链和链轮》新版国家标准名列其中。GB/T 10855—2016标准规定了齿形链和链轮的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适用于短节距外接触式齿形链和链轮;GB/T 10855—2016新标准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代替GB/T 10855—2003标准。新版GB/T 10855—2016标准由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环球集团链传动有限公司、杭州顺峰链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负责起草,吉林大学链传动研究所等五家单位参加起草,这是自1983年来、时隔三十三年链传动国家标准再次由企业主导负责制定,也是近五年来国家又一次发布链传动领域新国标。

齿形链又称静音链、或无声链,在机械传动中,齿形链传动有着噪音小、可靠性较高、运动精度较高(其运转平滑性强于任何其它类型的链条)等比较突出的特点,所以齿形链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零部件,特别是在高速、重载、低噪音、大中心距的工况下,其传动性能优于齿形带传动、普通齿轮传动以及滚子链传动,齿形链传动已发展为汽车、机床、汽轮机、石油机械、军用机械等众多行业首选的传动型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链传动行业不断提升材料质量、工艺技术和链条设计,使得齿形链的承载能力和速度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因此2004年5月开始实施的现行GB/T 10855—2003《齿形链和链轮》标准已不能全面满足齿形链传动产品的发展和提升,为跟上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并及时采用最新国外先进标准,全国链传动标委会组织行业内相关单位从2013年起对GB/T 10855—2003标准进行修订,起草编制新版《齿形链和链轮》国家标准

GB/T 10855—2016《齿形链和链轮》新版标准是按照“参考(非等同采用)美国标准ASME B29.2M-2007(R2012)”的原则而起草制定的,与GB/T 10855—2003标准相比较,标准条款内容有了较多修改和补充,主要技术变化有:修改了齿形链导向型式图,增加了双内导结构型式图;修改了典型链板结构图;修改了齿形链条规格尺寸中的部分节距值;修改了链条最大全宽尺寸,增大了最大全宽尺寸的数值;修改了推荐润滑油粘度表;修改了附录中的链条使用工况系数表,增加了一些应用设备;修改了附录中额定功率表,增大了每1mm链宽额定功率值和小链轮转速;还特别增加了对用户使用齿形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齿形链条的使用极限和更换”这一内容,等等。新修订的GB/T 10855—2016标准更好地满足了现代齿形链传动件设计开发及产品应用的需要,相信随着新版《齿形链和链轮》国家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必将对我国链传动行业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齿形链和链轮产品水平、大力开发高端装备用链传动产品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齿形链和链轮 国家标准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0:53
         在4月2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暨钢铁产品产需研讨会议”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胡安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分别介绍了相关行业2016年运行情况和2017年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六大亮点,汽车行业表现良好,机械行业出现多层次化发展趋势,船舶行业用钢品种亟需升级换代。
 
房地产业新格局给钢铁业带来新机遇
 
         
当前国家在房地产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房地产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比如土地供应方式、产业结构、产品供给、生产方式、金融创新等方面,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企业和钢铁企业要加强合作,既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提高有效供给、满足群众需求,也要在补房地产的短板方面发挥作用,围绕城镇化和新市民需求,参与城市副中心、卫星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和配套服务等。
 
钢铁行业要与房地产行业在以下三个领域加强合作:
 
         
一是支持房地产有效需求。在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要多满足中高端、高品质住房需求;在三、四线城市,要针对进城农民工需求,设计性价比高的中小户型。同时要抓住城镇化机遇,在提供用钢方面,考虑相适应的产品和材料,共同建造更多让进城农民工消费得起的普通住宅。
 
         
二是支持新的房地产发展模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商业、文化、教育、健康等功能的拓展,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服务。房地产已经从建房向建环境转变,从卖房子向卖服务转变,从提供居住场所向提供生活方式转变。钢铁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帮助房地产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像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符合政策的,要多应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三是满足住房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我国房地产开发正在由住宅投资、商业地产为主,逐步转向面向住房租赁、城市更新改造、特色小镇建设、养老地产、科技产业园区开发。这些都需要新的产业供应模式、新的采购模式。市场的细分要求钢铁企业错位生产、差异化供应,同时在瞄准这些新领域、新业态的同时,多出中高端的钢铁品牌产品,在房地产设计、施工阶段,大力宣传“好钢用在好房”上的发展理念。
 
         
钢铁企业要认识到房地产行业投资建设环境的以下变化:一是城市投资建设的主体,已经从单纯的行政辖区建设,转向都市圈、卫星城的建设,如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在这些新区的投资开发,不仅房地产政策在变,材料供应方式也在变;二是房地产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演变,将影响上下游产业发展;三是房地产从围绕人口的简单生产,向围绕城镇化、创新型城市精细生产转变。
 
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将给钢铁业带来新机遇。
 
         
钢铁企业应瞄准房地产行业出现的城市更新、旧区老房改造;二手房市场;特色小镇建设;科技园区地产;养老和旅游休闲地产;与互联网、金融业、服务业融合的跨界地产这六大亮点,为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
 
提升自主品牌、发展节能汽车是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7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2943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汽车75万辆,进口汽车100万辆;2017年全年汽车市场总需求量约为2968万辆。
 
         
“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到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达到2800万-3000万辆(其中:乘用车达到2400万-2550万辆,商用车达到400万-450万辆)。
 
         
建成五至六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汽车企业前20强);中国品牌汽车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国内市场份额50%以上),五至十款中国品牌汽车成为世界知名产品;全面提升中国品牌汽车质量和可靠性,新车百公里故障率平均下降30%,力争重点中国品牌汽车质量超过或达到国外品牌水平。
 
         
推进节能汽车发展,乘用车新车整体百公里油耗水平达到5.0升,节能型乘用车百公里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到150万-18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到400公里左右,整车每小时千瓦能效接近10公里;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具备商业化条件,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0万辆。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的完整工业体系和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中国品牌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自主供应能力;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和器件,其当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
 
机械行业出现多层次化发展趋势
 
         
2017年一季度,我国机械工业运行主要经济数据延续上年增长惯性,增速继续上升,不但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上年同期机械工业增速。但是一季度机械行业快速增长绝不是V型反转的前奏,机械工业增速正在由高速(两位数)转向中高速(7%左右的个位数)的大趋势没有变。预计今年机械工业将保持7%左右的平稳增长,低于上年的9.6%,高于前年的5.5%,月增长曲线有可能呈前高后低走势。
 
         
从近年来发展趋势看,机械工业主要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与消费、民生、信息化密切相关的行业(汽车、环保机械、仪器仪表等)产销形势好于主要服务于重化工领域的投资类装备制造业;二是零部件企业总体较主机类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更强;三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形势好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四是民营机械企业占比明显提高;五是机械产品结构在升级,其主要方向是高效优质和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设备(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等)、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及高效农机等;六是量大面广的机械在不断推出更新换代的节能新产品:七是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拓展。
 
船舶用钢品种亟需升级换代
 
         
从船舶行业来看,2016年我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2107万载重吨左右,同比下降32.6%,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2016年末手持订单下降至不足1亿载重吨水平。新船市场异常低迷,导致船企开工船舶大幅下降,船舶用钢总量明显减少。预计2017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3000万-40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量约为100亿美元。
 
         
据专家预测,国际航运和船舶市场未来几年仍将处于低迷态势,新船需求难有明显增长。预计2017年,我国造船完工量3500万载重吨左右,与去年大致持平;新接订单量2000万载重吨左右,比2016年有所下降,年底手持订单量将下降到9000万载重吨以下。受需求下降影响,2017年我国造船用钢需求将下降至110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4.3%。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要求,船舶工业对特种钢材(4091, -17.00, -0.41%)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主要包括LNG船舶建造对发展耐腐蚀、超低温、高强度、超宽超长超薄和异形船板的需求,10000TEU-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生产建造对大厚度YP47级止裂钢板提出更高要求;海工平台对桩腿结构用系列高强钢提出新的需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输送管线用钢等特种钢材的需求。原油船建造对满足IMO要求的耐蚀钢需求。但受市场低迷的影响,不少钢铁企业放缓了相应钢材的研发生产,我国船企只能从日本和欧洲等地进口,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也降低了我国自主船用配套的制造水平。因此钢铁行业要加大船舶钢材品种研发和升级换代,以满足船舶行业发展需求。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0:40

         在船舶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船舶配套产业成为发展亮点。产值快速增长,全球性船配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趋势明显。统计显示,截至4月26日,船配产业8家上市公司中,海兰信、湘电股份、中电广通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100%。另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鹏介绍,2016年船配产业销售收入1550亿元,超过2010年的两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船舶制造业。

 

自主品牌实现突破

 

         船舶配套产业是指生产和制造除船体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主要包括动力装置类、电气设备类、电子设备类等。船舶配套产业具有量大、面广、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在船配产业中,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占全船总成本的40%-60%,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

         金鹏介绍,近年来中国船舶配套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6年销售收入1550亿元,超过2010年的两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船舶制造业。核心设备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重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研制取得突破,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进一步提高。
         “自主品牌船用高速柴油机、大功率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导航雷达实现装船零突破,自主品牌甲板机械实现批量装船,重型海洋起重机实现全系列覆盖,已能满足三大主流船型80%以上的配套设备装船需求。”金鹏说。
         上市公司方面,根据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截至4月26日,在船配产业8家上市公司中,海兰信、湘电股份、中电广通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100%。
         海兰信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8198万元,同比增长131%。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收购的海兰劳雷实现并表,海洋行业收入同比增长3063%,贡献净利润3637万元;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领域高毛利率产品结构占比提升,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其中,海事业务毛利率同比增加14.60个百分点。
 
每年孕育千亿市场
 
         安信证券军工分析师冯福章认为,全球性船配产业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国内船配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将孕育每年千亿元船配市场。
         冯福章认为,未来五年全国每年将有1200亿-1500亿元左右的船配产业市场空间。2005年-2015年,十年间,船配产业复合增速达27.3%,占全球份额由2004年的4%上升至2011年的14%。预计未来五年舰船动力系统市场空间约为2800亿元,其中,舰船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市场空间约1500亿元,舰船电子设备约1400亿元,舰用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市场空间每年在6亿-7亿元。
         专家指出,中国船配企业所建立的全球性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高端船配设备研制能力有待加强,本土品牌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
         政策层面持续推动船配产业本土化率提升。2016年,工信部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提升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到2020年,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
         冯福章建议,在船舶配套领域,可以关注主营舰船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瑞特股份,主营舰船电子信息化设备、海装信息化的国睿科技、海兰信、金信诺,以及主营舰船动力系统的中国动力、湘电股份。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0:34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传统的造船工程中,船舶涂装技术相当落后,曾被称为“敲铲油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船舶涂装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钢铁原材料预处理和涂装车间底漆的新工艺获得普遍应用;以室内喷丸除锈和动力工具除锈代替了原始落后的手工敲铲除锈;国外各种新型的高性能涂料不断受到应用;各种先进的设计与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不断获得应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船舶涂装技术领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世界主要造船国在涂装工艺发展趋势是涂装工艺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用得最多的是自动喷涂工艺,包括有气喷涂(常压、低压)、无气喷涂、静电喷涂、无气静电喷涂和有气静电喷涂,各工艺的涂装效率见表2静电喷涂的涂装效率较高,一般可达85%,有气喷涂的涂装效率仅为40%。
         国内主力船厂建成了一大批与造船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大型涂装设施,如钢材预处理生产线分段涂装工场配备磨料自动回收、自动喷漆、自动除尘装置,以及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装置等,大大提高了涂装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涂装设计、施工、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方面完善了标准体系;开始确立涂装作业周期应有的地位,推进并建立了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模式;实现了应用计算机辅助涂装生产设计和生产管理,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工料可控率;逐步推广应用采用高性能专用涂料,低表面处理涂料,通用型底漆,较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力开展船舶涂装设计人员、质量检验人员、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涂装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处理相关问题的应变能力。
         由于造船行业的特殊性,早期的涂装过程主要是在露天室外进行,气体的收集难以进行,也就无从进行排气处理。近10多年来,由于涂装工艺质量要求、涂装生产效率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要求,原料、分段构件等体积相对不大的工件的涂装工作越来越多的在室内涂装工场进行。
         2006年12月8日,国际海事组织(IMO)第82届海上安全委员会通过了《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并将其列入《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使之成为强制性标准,该标准明确指出,2008年7月1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500总吨以上所有类型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及船长不小于150m的散货船双舷侧处,2006年12月8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船长150m以上的油船和船长90m以上的散货船都必须符合这一标准。该标准有四要点:(1)保护涂层系统的目标使用寿命为15年;(2)对环氧树脂涂层干膜厚度不小于320μm,建议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3)压载舱涂料系统应是由主管当局认可的涂料;(4)船厂的涂装和表面质量控制系统须由主管当局或其承认的组织认可。此外对钢板盐分浓度、涂层破损率以及板材边缘圆弧度等都比过去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要求每个分段大合拢后涂层的破损率即涂层损坏面积占舱室总面积的比率不得超过2%,以我国目前船厂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很难达到。我国船厂分段大合拢后涂层的破损率普遍在10%以上。
         《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的实施,对涂装环境的要求变高,传统的露天涂装已无法满足要求,分段涂装工场内进行表面处理和涂漆施工的工作量明显增大,这也给船舶涂装过程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收集和净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10年来,涂装工场室内涂装的工作量明显增大,很多船厂现有的涂装车间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船厂的涂装排气的收集是污染控制的关键难点之一。室内涂装使得大规模的收集和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成为可能。其余包括部分船体的搭棚涂装装,并对围挡的空间进行通风集气,对于一些相对密闭的舱室内部的涂装可在其现有的工艺通排风系统上安装标准化的活性炭吸附装置以减少排放。而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罐可运送至集中再生车间进行集中再生。
         目前船厂涂装工场的污染气体的收集系统形成的是大风量低浓度且浓度波动的气体。而目前大风量低浓度气体的净化技术主要有吸附浓缩加催化燃烧,及吸附浓缩加蓄热燃烧(RTO)。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目前与各类热力氧化过程耦合的吸附浓缩工艺采用的吸附剂已由传统的炭基材料向疏水性分子筛转变。但转轮浓缩加蓄热燃烧系统对于排风强度波动的排气净化的适应性还须完善。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4日 10:47
         2018年前七月,工程机械行业表现优异,获得了不少关注。 工程机械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产业链较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工程机械遭受多次冲击,传统产业正在朝着信息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工业机械行业的成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细分领域快速成长。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2018年前七月,各品类工程机械销量数据都呈现节节攀升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工程机械销售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2018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6%,尽管增速较缓,但增长趋势依旧;另外,7月下旬国务院会议及政治局会议都提出了“保基建促投资”的发展基调,在此背景下,工程机械行业将带来实实在在的销量提升。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4:47
         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进程的演进,“大数据”、“物联网”、“再工业化”等新思维的兴起,吹响了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的号角,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未来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新时期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工业应当把握制造业新革命的特征与趋势,作出顺应潮流的战略选择,增强信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高度信息化为造船强国之梦奠基。
 
         
船舶行业的信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信息的集成应用水平。近年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持续促进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提升。特别是在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产品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自主开发应用等方面,骨干船企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船企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信息的流动仍局限于单个业务功能,部分船企管理信息化仍处于部门级信息系统的应用阶段,经营、采供、生产一体化程度低,信息集成性差,“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船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与打造智能船企、建设造船强国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建立全行业的船舶智能制造研发和应用推广平台,实现信息化整体水平领先,是增强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尽管我国船舶工业的硬件条件已经逐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但全行业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的协同能力依然较低。目前,船舶工业信息化正朝着设计智能化、制造虚拟化、管理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船企要顺应这一趋势,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求同存异,协同创新,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否则,企业间信息化差异较大,“碎片化”状况加剧,必然不利于全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增强信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重在做好总体规划、系统建设和顶层设计,做好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统筹工作。不仅要变更传统的设计模式、生产模式,更要把传统的经验主导型管理改变为以真实数据和先进理念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造船企业内部、造船企业间、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间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异地协同网络等先进技术,达到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实现区域性设计、制造、管理信息的数字化无缝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分析,通过整合现有基础数据资源,为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奠定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标准和规范,我国船企协同与集成的管理制度和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以致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导致协同与集成能力较弱。专家建议,在行业层面应强化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完善跨企业的信息、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典型船舶产品数据库、设计资源数据库、生产设计信息库、制造资源数据库和生产管理信息库等,夯实行业数字化基础。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强大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不仅是推动船舶工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造船强国的标识与“符号”。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新时代,我国船舶工业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在体制和机制上积极创新,探寻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途径,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为造船强国打上“智能制造”的烙印。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4:42
船舶制造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简介
 
         钢材、铝材和船用配套产品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铝材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产品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水运、国防、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水运、国防、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图表1:船舶制造行业上下游产业关系图
 
 
 
船舶制造行业主要下游市场分析
 
1、水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不断上升,我国水路旅客运输量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整体上升幅度有限。2011年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为2.46亿人,2012年上升至2.58亿人,同比增长4.88%;2013年又下降至2.35亿人,同比下降8.91%。2014-2017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呈现逐年小幅上升态势,2017年达到2.85亿人,同比增长4.78%。
 
图表2:2011-2017年中国水路旅客运输量变化情况(单位:亿人,%)
 
         
与旅客运输不同,近年来,我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呈现持续攀升的趋势。2013年全国水路货物运输量为55.98亿吨,同比大幅增长22.04%;2017年全国水路货物运输量上升至66.57亿吨,同比增长4.31%。2011-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7.72%。
 
图表3:2011-2017年中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吨,%)
 
2、国防军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国防装备在国防支出的占比在33%左右。进入21世纪,受地区安全形势和中国解放军装备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军费开支(预算)增长较快。国防投入的稳健增长为国防工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撑。
 
         
具体表现为,2011年中国国防支出为5835.91亿元,2016国防支出上升至9543.54亿元,比2015年增长7.6%;2017年中国财政拟安排国防支出10443.97亿元。2011-2017年国防支出年复合增长率达10.2%。
 
图表4:2011-2017年中国国防预算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3、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尽管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销售收入达765.8亿元,同比增长7.66%。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新接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连续三年居世界前列,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左右。同时,中国在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等设备研制上也取得了突破。
 
图表5:2013-2017年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销售收入变化(单位:亿元,%)
船舶制造行业主要上游市场分析
 
1、钢材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状态。在此背景下,国家对钢铁行业实施实施了去产能、调结构的计划,因此近年来钢材产能和表观消费量增速均有所放缓甚至下降。2017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0.48亿吨,表观消费量约为9.5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7.91%和8.15%。
 
图表6:2011-2017年中国钢材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吨)
 
2、铝材市场分析
 
         
与钢材产销不同,近年来,铝材市场产销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2年,全国铝材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为3073.5万吨和2743.61万吨,增速分别为12.06%和9.73%;2017年全国铝材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为5832.4万吨和5444.5万吨,增速分别为0.63%和0.3%
 
图表7:2011-2017年中国铝材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国内船钢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特殊用钢是后期发展重点
 
         
造船用钢材主要是钢板、型材以及钢管,其中钢板占比约85%,型材占比10%,钢管及其他5%。目前国内船用钢材产品国产率约为95%,但仍有少量的钢材品种须进口,进口的船用钢材品种主要是满足-60℃低温要求的F级高强度钢,屈服强度达到620MPa、690MPa级别的超高强度钢,以及部分特殊钢材。
 
         
当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船(LNG)、汽车运输船、化学品船以及节能、减排、环保型船舶市场相对较好,但由于运输品特殊,这些船需要用特性钢打造,如LNG船、LPG船需要使用不锈钢及镍基耐腐蚀合金等材料,但国内对于这些材料生产能力较差,主要从德国进口。
 
         
此外,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期,轻量化、大型化、安全化、长寿化是未来造船行业发展的趋势。相应的造船用钢品种也将发生变化,大线能量焊接船板钢、耐腐蚀钢、高强度钢、高止裂钢板、低温钢、双相不锈钢等品种应该成为企业重点关注品种。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4:22
         中国船舶融资租赁业应运而起,迎来一波发展高潮,上海等多个自贸区的成立,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船舶融资租赁业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第二大资金供应渠道,到今天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以下对船舶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2年中国船舶投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船舶融资租赁是一种融金融、贸易和租赁于一体的信贷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融资租赁是贸易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既是贸易的创新又是金融的创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边缘经济。
 
         
近几年,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战略推动作用。而自贸区的设立则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自贸区已成为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务重要的产业聚集地。
 
         
船舶资产独特的周期性使其更适合发展经营性租赁业务。公司通过对租赁物的有效管控,不仅能提高项目的管控能力,同时也提升了项目在市场上的收益空间。随着国内船舶租赁公司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经营性租赁业务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民生金融租赁通过经营性租赁业务,专业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实现与客户价值共同提升的同时,提高了在海运市场中的渗透能力和影响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船舶经营性租赁水平,打造专业化租赁子公司?首先,租赁公司需还原租赁本质,明确经营性租赁项目的收益预期。在发展融资租赁时,要摒弃投机心态,以稳定的租金收益作为可行性的首要因素。
 
         
其次,实现行业市场、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三个市场的有机统一。
 
         
最后,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经营性租赁长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处理好风险防控和业务拓展的关系,打造专业化团队,持续提升员工的专业化水平,为业务合规发展和资产质量安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浦东船舶租赁业务潜力巨大,截至去年7月底,浦东已集聚融资租赁企业1785家,诸如《关于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加大了对重点、成规模、服务新区租赁企业的财政和其他各项支持力度,明确了重点支持新区航运企业和从事航运类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业界认为,随着国内部分租赁公司经营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将有一批租赁公司脱颖而出,跻身中国乃至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浏览次数:
日期:2018年9月5日 10:57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参与调查

所属类别: 行业新闻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